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看到人打架,动物会跟着学?8月“科学”流言榜来啦!
首页> 科普频道> 除谣记> 除谣榜 > 正文

看到人打架,动物会跟着学?8月“科学”流言榜来啦!

来源:科普中国网2021-09-02 11: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如火盛夏跟随着八月的脚步一起,离我们渐渐而去,但是那些被精准狙击、及时破解的流言,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真相,还是值得我们重新盘点一下。

  1.流言标题:隔夜西瓜细菌多,吃了可能食物中毒

  流言内容: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但有传言说,西瓜放一夜,就会滋生很多细菌,吃了可能导致腹泻等健康问题,甚至食物中毒。

  真相解读:隔夜西瓜是否影响健康,取决于西瓜上滋生的细菌是否有致病性。导致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致病菌或其分泌毒素污染的食物。生活中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主要有十几种,包括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而这些细菌在西瓜里很难独立存活。所以,使用干净的刀具和案板切西瓜,之后再包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就不容易被致病菌污染了。但如果用切过肉类等生食的刀切西瓜,则有可能使西瓜被刀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过夜后,就不宜再吃。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曾把切开的西瓜隔夜放置过,谣言所描述的情况非常常见,看似不起眼,但却容易令人心生恐惧,不知所措,而且关于此说法,一直存在谣言和辟谣内容,所以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科学解读版本。

  2.流言标题:看到人打架,动物会跟着学

  流言内容:勾拳、飞踹、手撕、薅头发……北京野生动物园的动物们在2021年8月7日下午,“有幸”目睹了一起人类之间的争斗,前来游玩的两家游客因为一些口角发生争执,矛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不断升级,最终双方大打出手。相关视频随即被围观群众发到网上。随后,动物园官方为此发表的声明还上了热搜。该声明称,发生争斗的附近有动物们看到人类打架,之后纷纷效仿,闹得饲养员出动,对动物们进行批评教育,才最终平息了这次“动物效仿人类打架”的事件。

  真相解读:动物打架是本能,并非向人类学习所得。动物园里的动物如果产生冲突,通常是由于等级、发情或食物分配等问题。不同动物的打架方式不一样,如果激烈程度在正常范围内,饲养员往往不会干预。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这则流言源于动物园官方通报中的几句话,但官方通报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有趣的表述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引导人们文明游玩,但不少人却信以为真,对此进行辟谣有助于维护科学的严肃性,也让人们更加理解动物园的良苦用心。

  3.流言标题:雷雨天使用手机会引来雷击

  流言内容:夏季雷雨高发,在户外时要注意安全。众所周知的一些相关知识,如“打雷时不要站在树下避雨”等,但对于打雷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很多人可能还是存在认知偏差。如打雷时手里拿着手机,会不会把雷电引到自己的身上?

  真相解读:无论是手机本身,还是用手机打电话,都不会影响雷电的走向,即不会增加使用者被雷击的概率。在特定天气条件下,云层内的各种微粒因碰撞摩擦积累电荷达到足够数量,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会达到阈值,使得空气被击穿,引起放电,这就是打雷。这种放电会优先通过距离近且电阻小的路径。而手机体积很小,对人的高度及电阻的变化影响微乎其微;打电话时的信号是通过交变的电磁场传递的,并不能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因此在雷电天气下也可以放心使用手机。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这则流言本身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夏季雷雨多发,打雷时不要站在树下避雨已是常识,但能否使用手机,则是新时代的新知识,普通民众会想当然地以为,手机信号是从空中来的,雷电也是从空中来的,所以两者会有一定关联,所以会衍化出“雷雨天气使用手机会引来雷击”的错误想法。

  4.流言标题:洪涝灾害后,自来水一定会受到污染

  流言内容: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全省大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暴雨导致郑州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目前虽然暴雨洪涝灾情逐步减退,但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如何保障洪灾期间和之后一段时间,灾区人们的身体健康呢?很多人认为,暴雨过后城市的自来水肯定被污染了。

  真相解读:洪涝灾害后,自来水确实有可能受到污染,这取决于灾情的轻重,但通过自来水厂的调整,大部分受污染的自来水仍可净化达标。洪涝灾害会导致水源水中杂质、垃圾、泥沙等污染增加,自来水厂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可使绝大部分受污染水得到净化达标,而伴随洪涝灾害的结束,水源水的质量亦会逐步恢复正常。此外,输送原料水或自来水的地下管道有时会因暴雨、洪涝灾害所致的塌方、沉降导致管道破漏而混入污水,这些污水中常带有致病微生物,可能会影响用水者的健康。对此,自来水公司都会有防汛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管道破漏,会立刻停水抢修。公众在洪涝灾害后应密切关注政府及自来水公司发布的相关消息;使用自来水时也需注意水的性状是否发生改变;如需饮用,应将自来水煮沸后再饮用。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这则流言与当前国内不少地方发生的暴雨和洪涝灾害有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由于普通民众不懂得自来水的处理工艺和流程,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当成必然发生所致。这样的流言容易引起民众无故囤水等社会恐慌状况。

  5.流言标题:新冠“毒王”拉姆达已诞生,疫苗没用了

  流言内容:新冠突变株拉姆达是“超越德尔塔的新毒王”,疫苗没用了。

  真相解读:拉姆达传播能力比原始毒株强,但并不会导致疫苗失效。拉姆达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为了秘鲁的主要病毒株,因此科学家认为拉姆达是一种传播能力更强的病毒株。不过在评估其潜在影响时,我们还要考虑目前各个主要突变株之间的竞争与此消彼长。据跟踪研究结果可知,拉姆达相较于其他突变株,特别是德尔塔,并未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对全球疫情而言,拉姆达的实际影响远不及德尔塔。从血清中和实验来看,最近的一些研究确实显示拉姆达存在一定的免疫逃逸,但在众多突变株中算不上突出。据现有研究报道,尚没有证据表明拉姆达会使疫苗失效。我们需要警惕不断出现的突变株,但不必理会有人拿各种突变株做恐吓营销。警惕突变,也要警惕“突变营销”。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这是伴随疫情发展产生的新流言,会影响民众接种疫苗的积极性及对疫苗信心,所以需要科学解读。

  6.流言标题:口罩贴上“神器贴”就能防新冠,该口罩为医务人员专用

  流言内容:近日,网传消息称:“在口罩里贴一个草药贴,就能防新冠”,“名贵中药组方配伍,医务人员专用”。

  真相解读:经核实,该消息为谣言,目前尚未发现有药物或植物成分能够有效杀灭新冠病毒。口罩防护是通过物理方式阻断,以及熔喷布的静电吸附作用来达到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目的。如果再加贴其他物质,势必会更增加呼吸的阻力。不仅会因呼吸不畅引起缺氧,还会因吸气费力使口罩气密性降低而造成漏气,反而增加了感染风险。因此,口罩内加贴“神器贴”非但无效,反而有害。

  来源:头条辟谣

  上榜理由:这是关于新冠疫情的新流言,与疫情有关的流言不断出现,必须随时关注随时辟谣。而且这些流言利用医护人员来背书,着实有损医护人员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责任编辑:

  黄维佳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平台支持:腾讯较真、微博辟谣、头条辟谣、抖音、老爸评测、网易健康

  本期评审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名)

  张 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陈 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黄金阳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梁晓红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