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掉进“医美陷阱”里的年轻人:被困在容貌焦虑的漩涡里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掉进“医美陷阱”里的年轻人:被困在容貌焦虑的漩涡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8-31 17: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每次,只要微信群里有人分享医美折扣项目,馨馨不管在干什么,都会马上停下,立即报名。“除了家里的群,这是我唯一没屏蔽的群,有消息就看,有项目就抢。”每次“抢到”便宜的项目,馨馨都暗暗松口气。若是错过了消息,没有“捡到”打折项目,她会不自觉地感到心里空落落的。20出头的年纪,她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脸部医美项目,眼睛、鼻子、下巴、下颌角全都“动过刀”。

  因为工作能接触到一些整形机构和医生,馨馨近水楼台加入了很多医美营销群。群里不定期会有一些促销活动,运气好的话,还能碰上免费的医美项目。这也是馨馨工资不高但一直没动过换工作念头的原因。

  直到她坐进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石蕾的诊室。

  “整张脸一塌糊涂。”石蕾直言,第一次见到馨馨,自己被吓坏了。“她的每个项目都做得很失败。”

  “修复贵不贵呀?”馨馨试探着问石蕾。

  “你当初花了多少钱做项目,可能需要至少2~3倍的费用才能修复。”石蕾说,不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双眼皮手术还是其他更复杂的医美手术,修复费用都远远高出初次手术时的花费。

  当初抢优惠时暗自高兴省的钱,在医美修复手术面前,显然是杯水车薪。馨馨盘算着自己每个月几千元的工资,“等我攒到钱再说吧。”

  “医美是消费行为,但在医美消费群体中,60%以上是25~35岁人群,真正能在医美上花的费用非常有限。”石蕾说。但她发现,没钱的年轻姑娘们成了街边美容院、居民楼里的工作室、甚至是一些提供上门服务的小作坊的目标用户。“一块钱做医美”“团购医美”,年轻人总是会哄抢。

  “小红书、微博、朋友圈,甚至短视频平台‘种草’,都敢尝试。”石蕾不理解这些爱美的年轻人怎么就对网红博主这么信任。“有人去查过吗?这些打扮得光鲜亮丽的网红博主,真的有系统学过基础医美知识吗?”

  “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如果医美消费者都从这些渠道获取信息,没有专业医生把关,当你终于鼓起勇气去尝试,可能转头就掉进坑里了。”石蕾坦言,热衷于医美的年轻人往往等到出了问题,需要修复,才想起来要去医院找医生。

  一次失败需要用数年不断的修复来弥补

  “我可能有一半的手术都是在做修复。”作为整形外科医生,石蕾的诊室里,接待的需要修复的医美消费者并不比来找她做医美项目的人少。而且,她能明显感觉到,随着医美消费人群的增加,医美修复的人群也在增加。

  有的人,可能只有过一次主动的医美消费,却在之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都奔波于做补救。

  8年前,年仅17岁的瑶瑶就是重度医美爱好者。网上流行什么她就整什么,社交平台哪个项目“种草”、哪个上热搜,她都要马上安排上:A4腰火了去吸脂,精灵耳热了那自己必须有……脸越削越小,鼻梁越垫越高,但她并未获得理想中越来越自信的容貌,反而成了周围人眼里的“怪物”——25岁的脸看起来像45岁。

  瑶瑶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自己,找到石蕾说:“医生,您不能拒绝我,您给我做点什么吧。”

  总得做点什么,好像一个金箍,扣在那些爱美的年轻人头上,也给了网络上不合规的“科普贴”可乘之机。很多所谓的医美机构、网红达人运营着自己的账号,发布没有经过专业审核、随意可在平台展示的“亲身测评”,吸引着冲动的消费者。“轻医美七天拆线,无须请假”“马上化妆,美美出门”“168元团购光子嫩肤”的广告像是滴答的时钟,敲击着爱美者的心。

  这些年轻人对医美的随意态度让石蕾感到惊讶。“哪能轻易动刀呢?修复哪有那么容易?”石蕾说。

  求美者被困在容貌焦虑的漩涡里

  在求美者的叙述中,石蕾还原了他们做医美上瘾的原因——容貌焦虑。馨馨想通过医美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瑶瑶渴望摆脱“平庸”……毕竟,谁不想拥有一张完美的脸呢?

  “精灵耳真的太香了!没想到耳朵对颜值还有这么大的影响,看到身边姐妹打了以后效果很好,真的被惊艳到了,耳朵一出来脸都小了一圈……给耳朵打玻尿酸疼是真的疼,但为了美,这点疼又算什么呢?”看着文案上方的before、after对比图,瑶瑶又动心了。

  在石蕾看来,所谓的追求“精灵耳”不仅想法奇葩,甚至还和传统审美相悖。“20世纪60年代有一种手术叫招风耳矫正手术,就是用手术把耳朵背回去,和‘精灵耳’刚好相反。大家说‘精灵耳’上镜会显得脸小,但实际上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本身你的脸就要很小。如果你的脸很大,耳朵可能要有米老鼠的那么大才能显脸小。”

  石蕾认为,轻微的容貌焦虑可能每个人都有,尤其是女性,时刻关注自己是不是胖了、脸色不好了,而像“精灵耳”这样的扭曲审美是不可思议的。

  石蕾也会有轻微的焦虑,要上台演讲,突然发现眉毛还没画,就会到处找眉笔;做访谈时经常想自己的衣着、妆容够不够得体。“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想想,谁关注这些呢?有容貌焦虑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了。”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把自拍发到网上,可能会得到别人负面的评论,在这种情况下焦虑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容貌焦虑需要有一个度,如果你过度关注自己,认为求职失败是别人觉得你太丑了,追求的人不爱你是因为你太丑了,这种想法要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你容貌焦虑的问题太严重了,需要心理医生干预一下。”石蕾说。

  石蕾表示,跟着“种草”而焦虑,相当于把自己的审美交给了流行。但流行永远在变,一张脸能经得起几次折腾?特别是,有一些伪装在社交平台的“科普”,可能是等待医美小白的陷阱。

  社交平台上的医美陷阱

  文文的微信好友小杨是个医美达人。从“王医生的成功案例分享”“李医生的团购福利”到她自己“做了无数的医美项目,体验过失败与成功,所以比整形医生更有发言权”的鸡汤,小杨的每条朋友圈都是精致的文案加九宫格图片。

  很长一段时间,文文都会很认真看小杨的朋友圈。特别是身边有朋友面部微调后,文文也把做双眼皮提上了日程。第一时间,文文就跟小杨咨询了。术前术后对比照、名医主刀、流行款式、特定优惠……小杨一口气发来20多条微信,面面俱到。

  但等到手术那天,文文并没有见到微信里那位“双眼皮名医”,却在小杨的劝说下,躺上了手术台。术后,满怀期待的文文等来了一双肿得像电灯泡的眼睛,原本该是自然、“妈生款”的双眼皮上多了两条“肉条”。

  文文并不是个例,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被微信好友“下套”的经历:在认识近5年的微信好友介绍下做的“单侧耳软骨鼻综合”和“膨体鼻基底”。这个朋友在她朋友圈里卖美瞳等杂货,兼顾做美容推广。通过她可享受七折优惠,甚至12期分期付款。做完之后,文文发现自己的鼻子越来越歪。

  “随着社交媒体上的‘种草’,越来越多年轻人把有心人的营销奉为圭臬,最后掉入营销者的陷阱。”石蕾认为,科普,网络只起到了很大的“普”作用,没做到“科”。“就像网络给大家普及了刷酸(指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记者注)可以去除角质,但是有什么禁忌、不良反应很少有人知道。”

  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发布文章,提示公众科学认识刷酸美容。文章表示,“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

  但是,在小红书、微博上,依然还能检索到“在家就能刷酸”“手把手教你刷酸”的营销文章。

  在石蕾看来,不应该去苛责一个人的医美需求,也不能轻视医美这个行为。但是,需要用专业去引导需求。

  “目前的医美市场还很年轻,大家要在庞杂的信息中保持理智。”石蕾提示,求美者要慎重,找正规医疗机构,多向专业医生咨询。“在整个医疗过程里,医生的技术、审美、专业度,会保证你在安全的基础上安心地变美。”

  (文中馨馨、瑶瑶、文文、小杨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

  • 内蒙古扎赉特旗:水稻迎来插秧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国科协层面将举办1个主场活动,省级科协层面将推出2300余项特色活动,百余家全国学会将开展各类活动,50余个高校科协及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将开展200余项活动。
2025-05-23 09: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马玉乾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可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研究成果5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2025-05-23 08:55
近年来,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2025-05-23 08:53
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
2025-05-23 08:51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5-23 08:01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