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记者手记:写给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记者手记:写给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来源:新华网2021-08-02 09: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东京8月1日电题:记者手记:写给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那一天,我们没有能够等到金牌。

  那是东京奥运会射击比赛的倒数第三个比赛日,看着其他赛场争金夺银非常热闹,朝霞射击场上却特别安静。

  女子50米步枪三姿,中国射击队派出的两名选手史梦瑶和陈东琦双双止步资格赛,提前退出了冠军争夺。

  7月31日,中国选手史梦瑶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开赛以来,中国射击队在步手枪项目上首次未能进入决赛。

  一些记者同行们一边叹息,一边收拾东西准备赶赴下一个赛场,奥运报道热点多、强度大,对于没有拿到奖牌,甚至没有拿到金牌的项目,的确很难花费过多的笔墨。

  史梦瑶差一点就能进入决赛。她资格赛排名第九,环数与排名第八的挪威选手迪斯塔德相同,仅仅因为“好十环”(10.3环以上)的数量少于对手而遗憾出局。

  对于长期报道射击项目的记者来说,这样的“失望”并不罕见。射击是一项精确到极致的运动,状态再好的运动员,也难以保证自己万无一失。

  近年来规则的改变,尤其是资格赛成绩不带入决赛这一条,使得每一场射击决赛都变成了“点球大战”般的残酷考验。

  赢了,是险胜;输了,也都是惜败。

  就在史梦瑶和陈东琦无缘决赛的同一天,中国多向飞碟组合王晓菁和于海成也与决赛擦肩而过,这也意味着中国飞碟射击队再一次冲击奥运金牌未果。

  在东京奥运会上,女子双向选手魏萌以资格赛平世界纪录的成绩进入决赛,但最终还是差之毫厘,收获了一枚铜牌。于海成在男子多向比赛中杀入决赛,最终获得第五,追平了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的历史最佳战绩。

  7月26日,中国选手魏萌在赛后留影。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魏萌的铜牌和于海成的第五名都已足够出色,然而这些毕竟都不是金牌。自1992年张山在双向飞碟比赛中战胜男选手夺冠以来,中国飞碟射击队在29年中再也没有拿到过奥运金牌。

  这样的等待,还在继续着。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些人实现了,有些人未能实现。每个射击运动员都希望站在奥运之巅,可每届奥运会的射击金牌只有15块。大部分运动员终其一生都无法拿到奥运金牌,大部分运动员,甚至都不会有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奥运金牌,需要综合天赋、实力、努力、运气,缺一不可。运动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燃尽青春与热血,最终拼下来的,也仅仅是一个概率。

  我们往往把拿到奥运金牌当做成功,这固然没有问题。世界这么大,在任何一个项目上拿到世界第一,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然而,在另一面,没拿到金牌未必就是不成功。在奥运赛场上,有个著名“倒霉”的选手,名叫埃蒙斯。他连续两届奥运会在最后一发子弹上出现重大失误,将几乎到手的金牌拱手送人。不过,在回望这段经历的时候,埃蒙斯却充满感激。他说:“我很喜欢金牌,但如果让我拿这两枪失误带给我的经历去换几块金牌,我不会去换。”

  资料图:2016年8月14日,美国选手埃蒙斯在里约奥运会射击男子50米步枪三姿预赛中。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埃蒙斯说,如果当时拿到了金牌,自己当然会名利双收,那也不错,但当他失误了之后,他学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运动员,成为一个更理智、更坚强的人,可以说,那两枪失误塑造了更好的自己。

  有时候,经历比金牌更为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个在奥运上拿到金牌的运动员,都离不开队友的支持。这里的队友,包括并肩作战的队友,也包括在国内选拔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队友。

  只有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才能磨砺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中国射击队常年保持在世界高水平,与国内强大的人才储备和高强度的队内竞争密不可分。

  中国射击队东京奥运会的每一个名额都是通过奥运会选拔赛产生的,选拔赛的残酷性和竞争性都相当强,本次东京奥运会前,张梦雪、惠子程、张靖婧等参加过奥运会的名将都倒在了选拔赛的竞争中,未能来到东京。

  也正是通过这样残酷的竞争,杨倩、姜冉馨等小将才经历了充分的磨炼,在奥运赛场上克服重重困难,拿到了冠军。

  7月27日,杨倩(左)/杨皓然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杨倩在拿到冠军之后,也对队友们和对手们表达了感激之情:“我觉得他们也是同样的优秀,队友们身上也有很多跟我不一样的经历,我只是运气稍微好了一点,他们身上也有非常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

  一个运动员的成功,背后一定是一批运动员集体的努力。没有高水平、高强度的内部竞争,也不会有高水平的运动员涌现。

  我们把掌声送给冠军,也不应忘记在冠军背后的那些名字。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也同样值得尊敬。(新华社记者林德韧)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