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考古第一现场:神秘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真相只有一个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考古第一现场:神秘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真相只有一个

来源:中新社2021-02-23 09: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更是为民众所津津乐道。在史书记载中,治水有功、德高望重的大禹成为部落领袖,并成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王朝,但这一久远的民族记忆,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略显模糊。

  夏朝是否是古人臆测出来的朝代?“大禹治水”是美好传说还是确有其事,相关争议一直存在。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这个遗址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它对佐证夏朝存在有何帮助,又是为何被认定为夏朝都城的?中新网记者采访考古领队,带您走进二里头遗址考古“第一现场”。

  二里头遗址宫城西墙和8号基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夏朝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诗经》《左传》《尚书》等众多先秦典籍均提及夏朝。西汉司马迁在中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中也清晰记载了夏商周三朝更替的历史。

  但20世纪初,一批受西方现代治学方法影响的知识分子,搅动了以“信古”为主流的中国学界的一潭死水。“大禹治水”等故事在这股“疑古思潮”中被古史辨学派归为传说。

  为了证实夏朝的存在,不让中华数千年历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959年4月,71岁高龄的史学家徐旭生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南、山西一带寻找“夏墟”。那时条件异常艰苦,徐旭生团队下了火车换马车,有时还得骑上小毛驴赶路,吃的是红薯面黑窝窝头。在豫西密集考察一个月后,徐旭生团队发现20余处遗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位于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这个沉睡3000多年的都城遗址带给外界无尽的惊喜,并成为揭开古老文明的“无字天书”。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实证为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但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至今没有停止,而能够直接证明古代文明存在的证据正是文字记载。20世纪初,民国大师王国维成功释读了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朝事迹为信史;1928年开始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确认该地为商朝晚期都城,从而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外界认为,夏朝如要“自证”存在,恐怕也得依靠甲骨文等直接文字材料作为佐证。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也曾撰文称,中国上古时期考古学的发现虽层出不穷,研究不断深入,但却未能“更新”或深化当年的认识,关键即在于直接文字材料的缺失。

  二里头为何姓“夏”?

  尽管夏朝是否存在仍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二里头遗址在中国考古界声名显赫。“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地理上看,处于伊、洛河之间高地之上的二里头村,几乎是中原地区最普通的村庄。

  这座村庄有何特别之处?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二里头遗址被发现的头20多年里,学界普遍将其认定为商都。直到197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邹衡教授提出‘二里头遗址为夏都’说后,近三四十年才逐渐达成共识。”

  二里头遗址5号基址发掘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赵海涛介绍道,之所以判定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主要出于三方面的科学考量。首先是通过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来判定二里头所处的相对年代,它处在龙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之间。其次是通过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二里头遗址至今3800到3500多年之间,年代跟史书记载的夏朝中晚期比较吻合。此外,二里头遗址所处位置是河南省西部,这也符合史书记载的夏朝主要活动区域。

  “更为重要的是二里头遗址出现了一系列王朝气象的内涵。”赵海涛说,二里头文化以其高度辉煌的王朝气象、高度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成为距今3800-3500年前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广域王权国家,并率先进入王朝文明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原腹地形成了以二里头都城为中心的金字塔式聚落整体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通过碳14测年、文献记载、考古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历经62年的考古挖掘,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看起来并无二致的小村落,却是打开夏王朝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礼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中国龙”惊艳出土

  在二里头遗址众多文物中,近年来最令人兴奋的无疑是2002年出土、被誉为“中国龙”的绿松石龙形器。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那年初春,二里头工作队正按部就班进行作业,突然,一个绿色青铜铃露出土层。沿着青铜铃的线索,考古队发现周边有许多散落的绿松石碎片,越往下清理,绿松石片越多,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为保存原貌,考古队决定将有绿松石器的范围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北京的考古实验室。

  历经数月精细的清理提取,一条栩栩如生的“蛟龙”映入眼帘。这是一条长近70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的龙形器。龙身曲伏有致,鼻眼生动传神,历经千年的岁月,依旧碧绿如洗。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一“超级国宝”的发现,让专家学者们惊喜万分,众人合议将其命名为“中国龙”。

  “2002年绿松石龙形器运回北京、2004年清理时,我就经常去实验室现场查看。当时公开报告最早对外发表的那几张绿松石龙形器的完整照片,正是我拍的。”回忆起当年的考古过程,赵海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绿松石片原应粘在某种有机物上,但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目前绿松石龙形器还保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待一日将与公众见面。

  “中国龙”的出土只是二里头遗址的冰山一角。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在62年的考古挖掘中,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着“中国之最”。

  二里头遗址玉礼器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对二里头考古所取得的成就,赵海涛不吝夸赞。他指出,二里头遗址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从二里头文化之前万邦林立、多元竞争的邦国时代,进入到众星捧月、一枝独秀的王国时代。二里头遗址为商周王朝开启序幕、奠定基础。它和之后的商周文明一同构成了早期华夏文明主流,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

  “无字天书”仍待挖掘

  从“中国龙”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就惊艳世人。62年间,以首任队长赵芝荃、第二任队长郑光、现任队长许宏为代表的三代考古人在二里头坚守和发掘,让沉睡了3000多年的夏都城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62年来,直接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赵海涛便是其中一员。从2002年到二里头遗址工作以来,赵海涛已在这里深耕近19年。三代考古人如候鸟般往返于北京和洛阳,把美好韶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二里头遗址宫城东墙、东2城门与4号基址(北-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供图

  事实上,田野考古条件艰苦,周期长、任务重,要潜心扎根下来并不容易。赵海涛坦言:“考古在外界看来比较有意思,但这项工作需要沉下来心来。”正是一代代考古队员的坚守,让世界得以见证“中国最早王朝”的神秘面貌。

  目前二里头遗址的勘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米,三代考古人用62年仅发掘了1.6%。谈及未来中长期的挖掘计划,赵海涛称,二里头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60多年的考古发掘虽然取得了重大收获,但遗址钻探、发掘的空白点、需深入研究的课题还比较多。注重多学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以社会考古学理念指导,科学、持续、按计划的考古工作依然是今后长期的重点,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奋斗。

  对考古工作者而言,1.6%仅仅只是开始。二里头遗址这部“无字天书”才刚刚翻开,“中国最早王朝”的探寻之旅未完待续……(作者:郭超凯)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距乌镇峰会开幕还有2天!

  • 熊猫搬新“家” 我国再添一座大熊猫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2025-11-05 04:20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
2025-11-03 05:05
秋水长天间,太湖正激荡起智能时代的万千涟漪。日前,以“万物智联,无尽前沿”为主题的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江苏无锡举办,一场关于万物智联的对话就此展开——人工智能如大脑般睿智思考,物联网似躯体般敏捷连接,当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奔赴,万物就有了“感知”,人类正迎来一个全新智能时代。
2025-11-03 05:05
秋冬之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从我们头顶飞过的候鸟,比以前更多了! 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达505.9万只,创最高纪录。
2025-11-03 05:05
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
2025-10-31 10:16
近日,飓风“梅利莎”横扫加勒比地区,成为近年来影响该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
2025-10-31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