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遥控太空“风筝”的年轻人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遥控太空“风筝”的年轻人

来源:人民日报2021-02-23 09: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月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天问一号”探测器传回首幅火星图像;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网友纷纷点赞:“中国航天太厉害了!”近年来,中国航天好戏连台,在接踵而至的重大任务面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个航天“神经中枢”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

  从近地空间到万里高轨,从月球表面到火星轨道,火箭、飞船、卫星等各种航天器的飞行信息实时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汇聚。接收数据,发出指令……对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员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航天器就像放飞在浩瀚太空里的风筝。为了紧紧攥住手中的“线”,这群年轻的航天人始终凝望星空,不敢懈怠。

  “大家配合默契,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指挥“嫦娥”月面采样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启程。4个多月后的一个深夜,嫦娥五号任务开始进行月面采样,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岗位上又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在“天问一号”任务中担任北京总调度的鲍硕,这次在嫦娥五号任务里的代号仍是“北京”。

  航天调度岗位对个人能力要求极高,既要熟悉任务的技术状态,还要具备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不仅需要在任务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还要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下达口令,沉着应对各种状态。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历史上,鲍硕是第一个女调度。1992年出生的她工作刚满3年,坐在调度台上却有着强大气场。业务熟练、口令准确,提起对鲍硕的印象,很多同事都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个小姑娘不简单”。

  来到调度岗位前,鲍硕的工作是上行发令,也就是给航天器发送指令的最后一人,“以前我直面航天器,为它注入数据,现在,我面对的是整个系统,调度别人向它发令,这让我对航天器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

  “天问一号”任务是鲍硕的初次亮相,她第一次在任务中坐上调度台。“我的口令声在很多人听起来是陌生的,但其实在任务前的多次联调联试中,我们整个系统都已经充分磨合,这给了我底气,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坦然。”鲍硕说。

  来不及回味,更加艰巨的嫦娥五号任务在等着她。在嫦娥五号月球取样返回任务中,鲍硕主要负责月面采样阶段的调度指挥,也就是要在落月以后的48小时内完成月壤的钻取和表取采样。

  “月球探测器一个简单的采样动作,背后是地球和月球38万公里之间的‘连线互动’。”鲍硕说。月面采样是一次全新任务,而在月球物质的钻取和表取采样两种方式中,表取采样和封装可谓难度最高、风险最大。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连续多次控制四关节机械臂在陌生月面安全挖到预定区域的月壤,并将它放置到位于着陆器的初级封装装置中。还要在装满后,更精准稳妥地将月壤转移到上升器的密封封装装置中,这才能够为月球样本返回地球创造可能。

  48小时的遥操作时间之紧、任务之重,让鲍硕暗暗做好了不眠不休的准备。在发射前一个月她就偷偷训练自己养成少睡的习惯,控制自己每天保持4小时的睡眠,空闲时间就找资料学习,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鲍硕没在手机里安装任何娱乐软件,避免在手机上浪费时间。

  当好一名“航天调度员”,体力也需要跟得上。平时,鲍硕的“娱乐休闲”项目是跑马拉松、练跆拳道。她说,这些运动让自己锻炼出了超强的耐力,也能够在遇到压力时展现出爆发力。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落月后,鲍硕从搭档手里接过采样的接力棒。她不断指挥机械臂准确完成每个动作,千余条指令从她口中喊出,近万句调度交互无一错漏。团队整体配合默契,每个人都熟练掌握任务状态,采样效率大大提高,最快时仅用37分钟就完成了一次表取、采样、放样过程,这在地面演练时几乎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最终,表取采样封装任务完成时间比预计整整提前了7个小时。

  连续在岗位上工作了近3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来换班的人却被鲍硕拒绝了。问及原因时,她说:“当时操作太顺利,大家配合默契,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很想看到封装罐圆满盖上那一刻。”

  “抵达远方的梦想之地,必须丈量好脚下的每一寸路”

  驾驶“玉兔”驰骋月球

  普通人在公路上驾驶汽车,张宽却要在月球上“开车”。

  不过,他不是亲自到月球上去,而是要在地球上操控月球探测器的巡视器。在嫦娥四号探月任务中,1984年出生的张宽就是大名鼎鼎的“玉兔二号”月球车的驾驶员。

  张宽始终记得2019年1月3日那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大厅里,上一秒他还和大家一起为嫦娥四号的安全着陆欢呼,下一秒他就和团队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上探测器的一举一动,为后续动作做准备。

  突然,软件告警:一个指数有异常。他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连呼吸都屏住了。异常指数是一种预警,如果任其发展,“玉兔二号”很可能无法从着陆器上分离下来,面临失控风险。况且两个航天器分离的时间窗口有限,稍有耽搁,就有可能影响后续所有的既定任务。

  张宽迅速冷静下来,跟团队商讨后果断操控,让“玉兔二号”收拢桅杆,“低头”驶向月面,平稳度过危机。短短几分钟的抢救,却让张宽惊出了一身冷汗。

  “当好驾驶员,不仅需要懂‘兔子’本身的构造,还要了解地形建立、移动规划、上行控制等全方位的知识。”张宽说,想要开好月球车,还得懂得保养,一边摸索一边学习,最终成为能够对玉兔“望闻问切”的维修专家。因此,团队自发编写的操控宝典和“菜鸟手册”几乎是人手必备。

  当张宽还是一个大四学生时,对航天的热情和对月球的迷恋就开始萌芽。他在电视上看到嫦娥一号任务成功执行后,决定放弃热门专业硕博连读的机会,拿到硕士学位后就来到飞控中心工作。

  梦想照进现实,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张宽第一个岗位是装备信息化系统研发,在他看来与想象中的航天工作毫无关系。每当同龄人穿着蓝色工作服有说有笑地谈论任务时,张宽的内心就会涌起一股酸楚。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自勉:“抵达远方的梦想之地,必须丈量好脚下的每一寸路。”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张宽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思维获得了多方认可,3年后,他终于穿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蓝色工作服。在成功完成嫦娥四号任务后,张宽又成为嫦娥五号遥操作总体主任设计师。

  最近,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还在月球背面勤勤恳恳地工作。从第八个月昼开始,因为张宽手里有其他任务,就将“看护”玉兔二号的任务转交给其他团队。“我每天都惦记着‘兔子’好不好,出现技术问题他们也会来问我。”张宽一直觉得,他和“兔子”是并肩成长的,“我陪伴玉兔二号从诞生、初具雏形到逐渐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进步,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坚韧和顽强。”

  张宽上大学时许下的和月亮结缘的愿望,现在依然没有变:“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在教科书上看到玉兔二号、嫦娥任务时,能够骄傲地说,我的爸爸曾是任务里的一员。”

  “想要尝到胜利的喜悦,就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

  助力“天舟”飞向太空

  “我相信,人都是‘磨’出来的。”35岁的李亮,已经在飞控中心工作了近8年。从普通测控人员到中心第一个双料主任设计师,他说自己的成长也是被“磨”出来的。

  2014年,光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李亮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线测控岗位。当时神舟十号任务刚刚结束,嫦娥三号任务正在执行,置身紧张忙碌的飞控大厅,李亮感到自己的梦想实现了。

  但他马上就遭遇了“下马威”。他捧着厚厚的资料浏览一遍,唯一能看懂的名词是USB,研究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自认为的电脑插口,而是测控体制。当他向前辈请教什么是GNC(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时,紧张忙碌的前辈愣了一下,脱口而出:“GNC就是GNC啊!”

  李亮蒙了,原来距离操控航天器的梦想,自己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从那以后,李亮便开始从头学起,晚上在办公室挑灯夜战,读教材、啃方案;白天就见缝插针四处请教前辈专家,对任务很快入了门、上了手。

  飞控中心有一个优秀传统,就是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在大考中得到锻炼、快速成长。同样,李亮也获得了参与重大任务的宝贵机会。

  “当时需要我一个人完成原本4个人的任务,我心想没啥,那就干呗。接了手,才知道很有难度。”李亮调整浮躁的心态,虚心向前辈学习,废寝忘食地钻研问题,花了5个月终于达到了要求。“我非常感激这种压力测试,它既历练了我的专业技能,又打磨了良好的心态。”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任务是李亮第一个全程参与的重大航天任务。为了保证货运飞船在天上不出错,之前必须进行周密严格的地面试验。李亮和团队一遍又一遍模拟天舟一号的飞行情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纰漏。“天舟一号对我来说,就像是我的孩子。如果他已经成年了,就让他放手去跑。但如果还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就得做足功课、护他周全。”

  从事航天工作需要激情,也需要踏实的心态。“火箭发射、航天器上天,光靠一股子热情不够。想要尝到胜利的喜悦,就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功力越扎实,果实才会越甜美。”李亮说。

  “我家里有一套导弹的科普画册,被我翻得旧旧的、黑乎乎的。”李亮说,自己打小就喜欢航天,“能够从事喜欢的航天事业,把个人命运和国家重大工程联结起来,我真的很幸运。”

  “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高潮……2021年,怀揣着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中国航天将继续刷新纪录、创造历史。在追逐航天梦的征途上,这些年轻人的脚步声,汇入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足音,奔向更遥远的深空。(刘诗瑶 余建斌 宋星光)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青海发现秦代石刻 定名“尕日塘秦刻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