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颗“牛油果”,给孩子通往未来的力量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一颗“牛油果”,给孩子通往未来的力量

来源:光明网2021-02-20 10: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铁箱里装的,是通过3D打印最新研制的微型鬃毛机器人,它们比蚂蚁还小,未来还能在人体内完成医疗任务。不过,铁甲虫大盗早就盯上了它们,你们一定要安全 护送它们到实验室!”

  在少儿科普节目《牛油果科学故事》的第 1006 集中,反派“铁甲虫大盗”被打得 落花流水,主角“微型鬃毛机器人”在众人帮助下最终顺利抵达目的地。“当孩子们为故事结局拍手称快的同时,全球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悄然进入他们视野中。”节目创办人彭鸣皋说,通过童话故事,孩子们能了解到世界最新的技术发明和研究发现。

  “95后”的彭鸣皋自小就喜爱科幻,“这是一个许多科幻故事成真的时代,很多几 十年前认为匪夷所思的幻想,如今竟逐渐成了现实。”之所以要做一档少儿科普节目, 彭鸣皋说,“我希望孩子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身处的时代,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样的 改变,以及他们长大之后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环境。”

  从2017年节目开播至今,《牛油果科学故事》的全网播放量已接近2亿次,还不时登上各大平台少儿科普类的热门节目榜,一些家长将节目称作“新时代的十万个为什 么”。

  第一次想到要回国投身少儿教育事业,彭鸣皋回忆是在2016年——那一年,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狗”战胜了韩国围棋选手李世石。之后,人工智能、“AI”等概念在 各个行业越来越火。

  “人工智能除了改造升级我们的世界,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在彭鸣皋看来,给孩子的教育就是挑战之一。“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那么 当社会和所需人才特质发生改变时,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

  曾就读于美国常青藤联盟康奈尔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彭鸣皋愈加意识到:今天的 社会不仅需要具有更高知识素养的孩子,更需要有杰出创造力、思辩能力和学习探究能 力的孩子。“比如当很多简单的、重复性强的工作都被机器取代之后,留给人类的会是 更复杂、综合性更强的任务。”彭鸣皋说。

  于是,2016年,还在留学的彭鸣皋就创立了“牛油果教育”,着手为帮助更多孩子 进入新的智能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牛油果科学故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还受 到了诸如著名科学家霍金家族的高度评价,之后他又接连创办了“牛油果科学课程”和 “牛油果数学课程”。

  谈到课程设计的理念时,彭鸣皋打开电脑展示了一节正在进行中的在线数学课程:“‘牛油果’的团队包含了多位特级教师,但我们并不是要创造更多门类的课程,而是 希望让已有的基础科目发挥更大的价值,数学就是其一。”

  在和团队进行深度的教育调研时,彭鸣皋发现一些数学课程为了迅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从小机械地记忆解题技巧。“但是很多孩子其实并不理解这些公式、技巧从何而来,当题目稍作变化,这些解题‘套路’就失效了。”彭鸣皋说,教育不是让孩子盲目地全盘接受,而是要让孩子在思索和推导一个个“为什么”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学科知识,逐渐提升独立的思辩能力,当然优秀的成绩也会成为自然而然的结 果。

  在“牛油果”的课堂中,孩子们被鼓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比周长更大?”曾有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给出的理由 是“长方形的周长是由4条线构成的,而长方形的面积是由无数条线构成的,所以面积理应更大。”

  在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会对每个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来自孩子的问题让彭鸣皋感到欣喜:“进一步说,能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会变得越来 越重要。”彭鸣皋说,这也是他始终坚持要在课堂上鼓励孩子们思考、给予足够提问和讨论空间的原因,“能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是人类和机器的一个重大区别——AI可能暂时还很难提出好问题,而好问题是引领人类不断拓宽认知边界的重要一步。”

  让传统科目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教育价值,是彭鸣皋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的任务。除了课堂内,他们还在课外创作了《给孩子的数学通识课》,把数学历史上的重要问题改编 为童话故事,让孩子感受、理解历史上重要的数学思想,扩大学科视野。

  在彭鸣皋的计划表中,围绕提升孩子们面向未来世界的能力与素质,他和团队还有太多想做的事情。“但是教育一定是个慢功夫,一堂好课可能都要打磨一两年。而且在 探索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太多新问题,所以不能太着急。”彭鸣皋说,“不管未来 社会变成什么样子,希望孩子们都能获得‘穿越时间’的知识和能力,在人生各个阶段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袁元)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速度与未来!世界高铁大会看中国列车如何“领跑”

  •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