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首页> 科普频道> 光明动科普 > 正文

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来源:光明网2020-10-20 10: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10月17日,首航大西洋的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在圆满完成两次海上测控任务后,安全顺利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母港。本次出航,远望6号船历时96天,安全航行近三万海里,期间完成了“天问一号”等两次海上测控任务,为航天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了应有贡献。那么,你了解我国第一艘航天远洋观测船吗?

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大海航行中的远望6号船

  

  “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每当观看航天发射任务时,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熟悉的指令。在这背后,离不开庞大的航天测控网。

  新中国航天测量网的历史性跨越,要从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一号说起。

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建成并投用远洋测量船。当时,这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

  1967年7月18日,建设远洋综合测量船队的“718工程”确立。1975年,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在长江之畔一片滩涂上开始了近3年的艰苦兴建。同时,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也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

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1977年8月31日,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正式下水,次年服役。

  远望一号船要负责远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再入段测量,以及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跟踪、遥测和遥控,并作为长江下游的活动测控站。

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远望一号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中国在陆地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实现了中国航天测量网从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

  2010年10月,远望一号船退役。30多年间,它先后44次远征大洋,安全航行2600多天、44万海里,完成57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享有“海上科学城”的美誉。

动科普|新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现在,远望系列航天远洋测量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测控能力更先进、远洋航行能力更强。未来,不论中国的航天器飞多远,远望号船队都会在海天之间为它守望。

  出  品:科普中国

  科学顾问:费伯禹

  监  制:战 钊

  制  片:宋雅娟

  策  划:张佳兴 赵清建

  导  演:赵清建

  统  筹:张佳兴

  动  画:佘星宇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