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樊会涛:砥砺奋进数十载 航空报国志不移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樊会涛:砥砺奋进数十载 航空报国志不移

来源:光明网2020-06-01 12: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导弹的大家族中,空空导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研制,为我国战斗机装备上了一把利器,而把利器雕琢得更加锋利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空空导弹研究院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樊会涛。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空空导弹武器装备实现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实现航空强国梦增加了铿锵一笔。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樊会涛:砥砺奋进数十载 航空报国志不移

樊会涛

  恪尽忠诚 铸祖国蓝天长城

  时光回到1986年,24岁的樊会涛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硕士毕业,加入了空空导弹研究院,与空空导弹结为了“无言”的朋友。他曾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多个空空导弹型号的研制及预先研究工作,伴随着技术一起一路成长,逐渐褪去青涩,成为中流砥柱。

  2000年6月30日清晨,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空空导弹总设计师董秉印突发心脏病去世。还未从伤心中抽离的樊会涛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新的总设计师。这一年,他还不满38岁,年轻的他接过大旗,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空空导弹的研发中。

  空空导弹包括8大组件,8000多个元器件,牵涉100多个学科领域。和其他航空武器装备一样,空空导弹的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一般研制一型全新的空空导弹需要8至10年时间,就是改进型号也需要5年左右,加之我国早期在这一方面技术基础薄弱,研制新型空空导弹可谓困难重重。刚成为总设计师时,樊会涛就遇到了连续几次的发射试验失败。很多人也因此担心,在这样一位年轻总设计师的带领下,我国是否有能力完成研制工作。但樊会涛没有被质疑击退,“既然国家信任我,我就是拼上性命也要把国家急需的重点型号研制出来。”

  科学是实打实的,来不得一点虚,容不得半点假。几次失败过后,樊会涛向型号线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试”的要求,带领团队认真查找技术问题,仔细分析试验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透过故障的表面现象探求背后的科学机理,虚心向国内专家求教,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攻关最紧张的时候,他和团队采取“712工作制”(即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有时做攻关试验甚至通宵达旦。

  每一次攻关都是对团队能力、体力和毅力的考验,但好在每一次攻关成功,技术上都实现了一次飞跃,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我国空空导弹终于实现了跨代发展。“成功那一刻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十年磨一剑的成就感,也有卸下千斤重担的轻松感,还有深深地感叹研制历程的艰辛和不易。”樊会涛回忆起当时依然记忆犹新。

  不断创新 空空导弹研发无止境

  一个空空导弹型号研制成功并不是樊会涛科研路上的终点,作为国防建设的关键技术,空空导弹已经成为空战的主要武器,为了在未来的空战中占据优势,世界军事强国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新一代空空导弹的研发,樊会涛和团队也在考虑更新一代产品的研发。他从不放弃对导弹新知识的追求,把创新作为空空导弹型号研制中最重要的工作。

  在樊会涛看来,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空空导弹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从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然而空空导弹的未来发展高度依赖于技术突破,如果没有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就不会有导弹的更新换代。30余年的刻苦钻研,樊会涛深刻地体会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因此,他认为未来要实现领跑必须要有原始创新。

  创新也是樊会涛最注重的青年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之一,他要求团队内所有技术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首先要实事求是,而后要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保持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活跃的思维。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坦途和捷径可走,30多年来,樊会涛始终把航空报国作为自己的初心,把航空强国作为自己的使命,将自己和空空导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今,空空导弹的蓝图已在他面前徐徐展开,更恢弘的未来正等待着他和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同书写。(光明网记者蔡琳 张蕃)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执法巡查 守护海疆

  • 科研人员揭开嫦娥六号月壤黏性之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