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些吓人的转基因谣言,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那些吓人的转基因谣言,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2018-12-03 14:23来源:光明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核心提示】

  漫天飞舞的转基因谣言,你听过哪些说法?你认为可信吗?哪些人或群体更容易听信转基因谣言?听信了这些谣言,会有什么危害?随光明网记者一同走上街头,看看老百姓是如何说的?再听听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又是如何“辟谣”的?

  【本期专家】

那些吓人的转基因谣言,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林 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现为国家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水稻联合固氮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和合成生物学研究,以及抗除草剂、耐辐射、抗盐耐旱等特殊功能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特殊微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固氮施氏假单胞菌A1501功能基因组”、国家973计划“联合固氮菌固氮基因网络调控与酶催化分子机理”、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抗逆和抗除草剂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课题“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的研究”等课题。

  【精彩内容】

  Q:关于转基因谣言,您听过哪些说法?您认为可信吗?

  A:转基因谣言里最经典,而且让老百姓乍一听觉得挺有道理的三个谣言。

那些吓人的转基因谣言,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第一个特别经典的就是:虫都不能吃,人能吃吗?其实这是很朴素的一种思考。但是从科学上看,它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虫不能吃但人能吃的东西,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说,我们小时候吃的打虫药,吃了后虫被打下去了,小孩没有事。而且我们讲,虫不能吃BT蛋白,为什么只能针对虫,是因为虫的肠道和人的肠道性质、结构、受体都不一样。所以说虫吃了会死,人吃了没事,这是有严格的科学证据和科学证明的,说明抗虫的转基因作物,虫吃了会死,人吃了是安全的。

  第二个谣言比较经典的就是说:吃转基因会三代不育,断子绝孙。其实想想,如果第一代绝育了,就不可能有第二代、第三代,一想就很荒唐。但是它抓住了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心理,特别怕一个食品会引起不育,断子绝孙。但实际上从现在的科学证明来看,转基因食品是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的。它和目前任何致癌不孕的疾病,没有任何联系。

  第三个谣言讲的就是:今天专家说安全了,10年安不安全,20年安不安全?实际上我们想想,生活中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我们天天要喝的水,喝多了对身体都不好。转基因安全,为什么现在安全?是在现有的科学分析手段、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它的各种检测手段,证明它和传统的食品是一样安全的。    

  Q:哪些人或者群体更容易听信转基因谣言?

那些吓人的转基因谣言,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A:首先我们认为,在转基因食品上,大家因为不了解基因,一听基因、转基因就特别害怕。所以说这类人群,没有基本的生物学背景,可能接触到谣言就很容易相信。还有一类人是属于东方传统思想,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认为一切自然的都是好的。所以这几类人可能更容易接受非转基因,对转基因食品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Q:听信转基因谣言有什么危害?

那些吓人的转基因谣言,原来这么经不起推敲

  A:普通消费者来讲,他是否相信转基因、是否接受转基因。可以有一些科普交流,逐步让他接受,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有一些掌握着舆论的关键人物,或者在国家决策层,去决定国家未来技术发展的关键部门或人物,如果他们对转基因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还听信转基因谣言。那么就可能在决策、宣传方面走偏,就会对我们国家转基因技术和产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

  【本期小知识】

  实际上,抗虫转基因作物对人无害。其中的Bt蛋白是一种高度专一的杀虫蛋白,只能与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肠穿孔,导致害虫死亡,而其他昆虫、哺乳动物和人类肠道细胞没有Bt蛋白的结合位点,因此不会对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造成伤害,更不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人类发现Bt蛋白已有100年,Bt制剂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安全使用记录已有70多年,至今没有Bt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

  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一例通过食物传递遗传物质整合进入人体遗传物质的现象,食用转基因食品影响子孙后代之说完全属于危言耸听。人类食用植物源和动物源的食品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这些天然食品中同样含有各种基因,从生物学角度看,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与普通食品中所含的基因一样,都被人体消化吸收,食用转基因食品是不可能改变人的遗传特性的。

  事实上,任何一种人们常吃的即使是最传统的动植物食品,都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基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担心食物中来自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并遗传给后代。(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出品) 

[责编:武玥彤]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 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昆明举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