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林院士:搞科研是种享受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李林院士:搞科研是种享受

来源:文汇报2017-07-25 10: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李林带领上海生科院不断向跻身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目标努力着。袁婧摄

  人物小传

  李林,生物化学家,无党派人士。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1992年5月回上海生化所工作,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市知联会)会长。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所在地。高大的梧桐把周边喧闹隔绝在外,只有澄澈的阳光穿过树影洒落在大院里。有人说,这里似乎有种魔力,不仅能在上世纪60年代孵化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而且多年来,纯粹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担当,始终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手上一棒一棒地传递着。

  李林来到“320大院”已有34年。从研究生、研究员,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从所长基金资助的受益者,到运用所长/院长基金扶持优秀青年人才,他不仅是生物化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科学家,也是科技创新的战略家,他带领上海生科院不断向跻身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目标努力着。如果说“320号大院”有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那么,在人们眼中,李林就是新一代“接棒人”的杰出代表。

  梦想“放下一切回实验室”

  学风就像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很多人说,在“320大院”,因为学风的影响,稍微偷点懒就会心生内疚。

  李林是1983年本科毕业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学生时代,他一直是塔尖上的那一小部分。高中时获南京市化学竞赛一等奖,提前被南京大学瞄上;大学里成绩轻松排到南大生物系最前列,还找到了人生另一半;在岳阳路320号度过六年研究生生涯后,他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还摘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整个中科院系统仅10人获奖。

  人们常说,最怕有天赋的人比你更努力。研究生时,李林每天一头扎进实验室,总能待上十六七个小时。1990年代初,他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博士后研究时,虽然妻子张芹专程前来陪读,但李林依然每天回家吃完晚饭后,雷打不动地回到实验室继续手头的实验。回国再次踏进“320大院”,李林给人的印象是常在实验室一路小跑,他解释说这样节省时间。

  李林并不觉得研究辛苦。他说,做好科研起码要具备三项素质:一是从纷乱的现象中提炼本质的逻辑能力,二是过人的专注力与发现力,三是兴趣。他对科研有着发自内心的爱,也经常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寻找乐趣。他说:“搞科研是一种享受,只会苦干,不会有创造力。”

  李林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名为“Wnt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中,作出了系统性、原创性贡献。Wnt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其浓度变化信号被传递给千千万万个细胞,从而对胚胎发育、肿瘤生长等施加影响。

  在这片生命科学研究的“蓝海”,李林的成果为学界深入理解干细胞分化、肿瘤发病机理等重大问题打开了全新视野。

  对科学的爱,使得李林成为少数愿意长期留守在实验室最前沿的杰出科学家。他不满足于仅仅担任研究生导师,在论文上以“通讯作者”署名。41岁时,他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直到后来接受组织安排,把精力转向科研管理岗位。

  如今的李林虽然行政事务缠身,但依然不舍得离开科研一线。每周一下午是他最快乐的时光———这几个小时,他在实验室“开组会”,与同事、学生一起交流研究进展;哪怕出差,他也要想方设法安排讨论。李林说,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放下其他所有事务,回归实验室埋头做实验。

  率队冲在科技改革前线

  李林的职业生涯中,有几位关键的领路人:其一是高中化学老师濮铜生,他的指点让李林去招生办追回高考志愿,现场改为生物化学,这改变了他的人生;博士生导师许根俊院士是我国著名酶学大师,他的指导为李林日后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而王应睐院士虽然故去多年,至今仍对李林产生着深远影响。妻子张芹说,王先生的学术态度、名利观以及管理思想,都被李林视为标杆。

  李林很珍视一张老照片,那是1989年他博士论文答辩时拍的。台上的他胸有成竹,台下则是一位长者的背影,他头发花白,听得相当认真。这就是王应睐先生,当年是李林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很多人说,如果有人能担得起“德高望重”四字,王应睐先生必在其中。他是我国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没有他的运筹帷幄、选人用人,这一彪炳史册的重大成果很难顺利诞生。李林说,一个人的作用既可以看他个人取得的科研成就,也体现在能带领团队取得更大的成功,王应睐先生就是典范。让李林印象深刻的,还有王应睐先生的为人。李林说,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工作中,王先生没有在任何一篇相关学术论文上署名。

  2001年,王应睐先生弥留之际,李林前去探望。当时先生已说不出话,只是握着他的手。李林说,他知道,那是一种嘱托。第二年,李林走上领导岗位,出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常务副所长 (两年后任所长)。

  实验室的李林,一直很享受挑战。而在管理岗位上,他的这一特质似乎继续得以保留。李林说,好的科研管理体制不仅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还能有效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在生化与细胞所任职期间,他循着这一思路大力改革,建立并完善了以“PI运行体系”“科研评估制度”为基础的科研管理和运行体制。实践证明,这些顶着压力推进的改革举措,对研究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8年,李林出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并于2013年担任院长。在这一平台上,他的大局观展现得更加充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党委书记汤伯伟说,李林既是科学家,也是战略家。上任后,他主抓生科院发展战略谋划,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出研究所创新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科研生产力。目前,体制机制改革正在进一步向深水区推进。同事们说,这体现出李林作为领导者冲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前线的勇气和担当。

  权威机构评出的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生科院共有五项成果入选,成绩令人惊叹。这让李林感到了与当科学家同样的成就感。但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副所长周金秋说,这几年,李林的头发似乎“刷地一下”白了。

  在实验室和研究院之外,李林还通过各种参政议政渠道在另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抱负,体现他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担当。

  作为无党派人士,李林早在十几年前就受邀加入市知联会。这是一个在市委统战部领导下,团结引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学习、建言献策、帮困扶贫、联谊交友的组织。在市知联会的十多年,李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于2015年当选新一任会长。他常代表市知联会参加市委、市政府定期组织的座谈会并发言。为更好地建言献策,会前,他总要广泛搜集各行业理事的意见,汇总提炼后带到会上。

  2008年起,李林先后当选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从而能把他对基础研究的理解,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声音带到北京、带到全国“两会”。近几年,他的建言方向始终聚焦加强基础研究、注重源头创新,并引发越来越多关注。市科技工作党委统战处处长宋明毅说,李林一直特别注重为人才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谁有才就用谁;每年全国“两会”,他一直通过建言传递这一观点。

  参政议政中,李林不断令人感叹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本色。他对数字相当敏感,在审议政府预算报告时,就曾因为会议材料和大会报告不一致,专门请财政部加以解释。每年全国“两会”,各代表团都会举行集中的议案会签活动。这个场合,李林曾几次婉拒希望他签名附议的代表:“我的原则是,不懂就不附议。”在他眼中,每一份议案都涉及国计民生,分量非常重。

  李林自小受在部队工作的父母的影响,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情。1990年他赴美进修,两年后就按计划准时回到“320大院”。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选择让不少亲友感到不解,甚至一度引发媒体关注。当时,妻子张芹在美国陪伴李林,回忆起回国的决定,张芹说,李林就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觉得中国需要我这样的人吗?”

  “需要。”张芹说。

  “那就回去。能在自己的国家做出成绩,更有一份成就感在内。”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酷暑催热“清凉经济”

  • 多措并举 应对高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