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刘天放:遏制食安谣言 还需社会共治
首页> 科普频道> 除谣记> 专家谈 > 正文

刘天放:遏制食安谣言 还需社会共治

来源:胶东在线2017-07-17 17: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农业部近日在京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曝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专家指出,2015年4月,“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事件,让北京市昌平区观光采摘游客骤降21万人次,辽宁东港市“五一”期间供应量暴跌至零。谣言不仅引发消费者恐慌,更导致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影响相关产业健康发展。(7月16日《人民日报》)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就开始冒出来,以至泛滥成灾。其中,有些是新炮制的谣言,有些则是翻出的旧谣言。当前,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领域确实存在问题,而另一方面,谣言也实在太多。尽管每次谣言被澄清后,造谣的势头就能被遏制一段时间。可是,平静一段时间后,西瓜被打针、塑料大米、无籽葡萄打了避孕药、凡添加剂必有毒等等谣言,就又喧嚣尘上,且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不仅误导消费者,给企业带来损失,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极度担忧,这是因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人对食品安全变得越发敏感,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极大恐慌。只要有人声称某食品“有毒”,不管真假,就轻易相信,“宁信其有”的心理占了上风,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对食品安全担忧当然可以理解,食安信心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恢复。但如果有人恶意造谣,而消费者又不讲科学,且深信不疑,就需要认真反思。

  食安谣言,不少都是披着“科普”外衣,甚至看起来都十分“高端”,所谓“有图有真相”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这恰恰说明民众对食安知识的匮乏,同时证明,对食安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没有做到位。而造谣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样,有的因为无知,有的为了显摆自己,也有极个别的“唯恐天下不乱”者,还有因行业竞争等原因给对手造谣,以提升自己的商业知名度。如今是新媒体时代,谣言一出,就会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野火”般传播。而粉碎谣言,看起来也难度颇大。

  食安谣言严重损害了企业和产品的声誉,以及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民众的恐慌。然而,光靠打击谣言、粉碎谣言等还显得不够。遏制食安谣言,还要从根源上清除。对那些“高级”谣言,光凭老百姓自己辨认肯定不行,仅靠企业的努力也显然不够。所以,在加大对谣言制造者的打击力度,对谣言传播者加强监管和惩治的同时,还要有透明的食安信息获取渠道。食品安全谣言泛滥,至少说明监管、惩治、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打击食安谣言,为真相发声,没有退路。不做谣言的传播者,不仅是对民众的要求,更是对经常跨行业对食安品头论足的某些专家学者的要求。

  据《南方周末》的调查,目前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各类网络谣言传播的45%,高居首位,这说明形势严峻。而传播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提升公众辨识真假食品安全信息能力,就显得十分紧迫。谣言的滋生,正是有人利用了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了解不够,出现了一些妖魔化食品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谣言。未来,希望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用权威发布和精准科普建立和维护公众食品安全的信心。

  由此,遏制食安谣言,需要社会共治,无论是消费者、生产企业、销售商家,还是监管部门等,都要参与进来。“守法”不仅是食品企业的责任,也同样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而官方快速和浅显易懂的辟谣发布和传播,设立谣言快速反应机制,对常见谣言制定预案以实现快速辟谣,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而民众要做的,就是通力配合,不信谣、不传谣;如此才能形成了合力,遏制食安谣言方可见效。(作者:刘天放)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丨澳门:盛装以待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