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广袤草原到城市绿地,从生态保护到产业升级,草业科学的研究早已超越传统牧区的边界,延伸至每一片绿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南志标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草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生态平衡,更与食物安全、乡村振兴紧密相连,亟需以系统思维破解草地“保护与利用”的深层矛盾。
近自然修复理论:解决草地退化的系统之困
“草地不仅包括天然草原、农田栽培草地,还涵盖所有‘观赏草地’——城镇草坪、足球场草坪、高速公路护坡草地、机场草坪等,一切不以收获动植物产品为目的的草地都在此列。”南志标阐释了“草地”的内涵。如今,草业科学研究已覆盖全国所有区域,从牧区到农村再到城市,草地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正被重新定义。
然而,草地退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而中国是退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世界30%的草地已经退化,中国的草地原来退化率是90%,现在是70%,仍然是全世界退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南志标指出,以往对草地退化的认知多停留在“过度放牧”或“全球气候变化”,却忽略了更深层的系统原因。
他梳理出退化的完整链条:“首先是植株变矮、植被组成变差,接着是土壤质量下降,然后是‘土草耦合关系’逆转,最终导致牧草产量和家畜生产力的降低。”而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系统不合理——仅靠草原自身无法解决退化,必须打破“就草原论草原”的思维,建立“农区与牧区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的联动模式。
近年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提出的“近自然修复”理论得到广泛认可。“修复退化草地,要参照当地原生良好植被,用乡土草种建立栽培草地,通过科学管理接近原有的自然状态。”这一理论已被纳入国家生态修复重大专项,为退化草原重生提供了技术路径。
粮草结合:农田种草的“三生共赢”实践
南志标表示,20世纪30年代,我国农田种草比例仅为0.1%,而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达到30%-50%。“长期以来,人们过度关注粮食生产,却忽略了饲草的生产。”
为改变饲草短缺的现状,探寻农业与牧业的平衡之道,在甘肃庆阳这一典型黄土高原农耕区,一项“粮草复种”实验开启了。“庆阳是传统的农耕区,当地的资源禀赋对农作物来说是“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冬小麦6月收获后,要到9月底才能再次播种,7-9月的空闲期恰好是降雨和热量最充沛的时候,土地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南志标说。
团队研究发现在小麦收获后的空闲期种植燕麦、大豆、豌豆等饲草作物,不仅每亩可增收350-600公斤干草,足够一只50公斤的羊吃一整年,小麦产量还比对照增加了20%,土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2%,还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0-5米土层储水量增加,相当于多接纳24-76毫米降水,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土壤氮淋溶降低了29%,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了32%”他说。
“以前当地羊的饲料中,优良牧草仅占10%,利用夏季休闲地种植饲草,不但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力推动养殖业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自然也能带动增收。”这种模式让农民在增收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目前,这一模式,正在庆阳大范围推广。
产学研融合:打通从实验室到草原的“最后一公里”
草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协同。南志标认为,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角,“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成果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应用。”但他坦言,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草企业多为中小规模,多数企业年均科技创新投入不足5万元,且缺乏专门的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链条存在断裂情况,“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始终未能打通。
他以牧草育种领域为例进一步说明,“发达国家有完善的草种认证制度,育种者能从每公斤种子销售中获得提成,从而形成良性的研发循环。而我们却缺少这样的机制,品种推广后往往与育种者脱节,难以形成持续创新的动力。”
南志标提出,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打出政策“组合拳”。国家应从政策层面激励企业创新,通过减税、投资优惠等措施扶持草业企业发展壮大;高校需与农业推广部门紧密合作,让懂技术的“土专家”真正架起科技落地的桥梁;更要着力培养“知草爱草”的专业人才,吸引更多青年扎根基层、服务草业。
未来之问:草业科学的挑战与使命
谈及草业科学的未来,南志标指明两大核心挑战。
在微观层面,需深耕牧草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多年生牧草多倍体杂交性强,为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带来了很大困难。其基因功能、生长规律远不如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清晰,这直接导致种质资源创制难度极大。”他坦言,当前牧草研究多停留在“知其然”层面,而“知其所以然”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在宏观层面,则要破解“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机制”的复杂难题。“草原退化是土壤、植被、家畜、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唯有厘清这些要素的联动机理,才能实现精准调控。”南志标解释。
“国家对草原的投入已从改革开放前的每亩两分钱,提升至如今的约200元。越来越多其他学科专家加入草业研究,从细胞生物学到生态系统学,多学科融合正在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南志标表示。(记者 武玥彤 李欣哲 实习生 张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