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郭予元:“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阵地”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郭予元:“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阵地”

来源:科技日报2017-07-04 09: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郭予元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

  5月29日凌晨1时25分,84岁的郭予元在北京逝世。

  郭予元的一生,不为名利地位所诱惑,面对压力愈挫愈强,这都源于50多年前给他自己定下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改变祖国农业落后面貌而奋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3年9月的一天,天高云淡。一辆破旧的客运敞篷大卡车,颠簸在陕西西安到宁夏银川的公路上,扬起阵阵尘土。一位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男青年,挤在车后面,用充满好奇的目光急切地向远处田野张望,脸上带着兴奋而紧张的神情,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大西北。

  他叫郭予元,不到21岁,是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高才生,此行是奔赴他主动报名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地方——宁夏。

  1933年,郭予元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幼时因父亲破产,又遭上海沦陷,日军铁蹄践踏黄浦江两岸,家里的生活每况愈下,只得靠变卖东西维持生计。

  人穷志不穷。郭予元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他养成了在艰苦条件下刻苦读书的好习惯,1949年,郭予元一口气报了5所名牌大学并被全部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昆虫系,后因院系调整,他转入北京农业大学。

  他爱上了农学,也爱上了植保专业。他聪明好学,刻苦勤奋,成绩优异。在毕业志愿表上,一直为没能参军到朝鲜前线而遗憾的郭予元写下了10个大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他义无反顾地奔赴了当时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宁夏。

  他有着使不完的劲

  “快看书吧,要不又该停电了……”“这发电机太老了,比我爸岁数都大”。小平房里省农技推广站的几个小年轻在议论。这就是1953年的宁夏银川。

  初来宁夏,郭予元被分到了省农技推广站,报到后被派下乡蹲点。当时没有公交车,近靠步行,远靠骑车,土路上一骑就是一百多公里,屁股被磨出了泡。

  他吃住在农民家里,白天下地了解病虫害的情况,向他们推广防治技术;晚上在油灯下带着问题查书找答案,边干边学……这个上海小伙子有着使不完的劲,从不叫苦叫累。

  为了研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1955年郭予元到了农业试验场,单枪匹马挑大梁。他常常在水田里一泡就是四五个小时,稻田里施的羊粪在烈日下发酵,使他的腿上长满了脓包。最终用辛苦换来了成果:他能用7月的雨量与雨日较准确地预测8月稻瘟病的爆发情况。

  在西海固地区,这个宁夏最穷的地方,郭予元一扎就是数年。在这里,他搞清了麦种蝇的发生规律并找到了防控的方法。

  在宁夏29年半的时间里,他当过农技推广员、技术员、农校教师、农学院教师、植保所所长。他关注几乎所有宁夏农林作物的重要病虫害,教过中专植保范畴的所有专业课,多数都是自编教材。“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阵地。”郭予元说。

  “咱也湿湿脚”

  1982年冬天,在北京刺骨的寒风中,从火车站走出了已担任宁夏农科院植保所所长近4年的郭予元。老专家吴福桢慧眼识英,把他调到了急需人才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从1983年起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几乎每年都要花3到4个月的时间下农村基层,期间他总能结合实际提出科研思路。

  棉铃虫是我国棉花最主要的害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多年基层工作的经验,郭予元带领一个课题组,几年后解决了棉铃虫防治中的重大难题,一举拿下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推广应用到冀、鲁、豫、陕等棉花主产区,在700万亩棉田中成效显著。更为重要的是,郭予元和他的课题组还配合农业部制定出《全国棉铃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从此使棉铃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有章可循。

  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后,郭予元再次荣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把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农业防虫研究。

  晚年时,郭予元还身体力行,带领年轻人去创新。“咱也湿湿脚”是他鼓励年轻人时常说的话。(马爱平)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