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任新民:不只是传说里的人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任新民:不只是传说里的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02-22 14: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17年2月16日,人们向任新民的遗体告别。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摄

  任新民在病床边为“长征五号”题写赠言。

  爱穿布鞋的任新民,一生努力丈量天空的高度。

  2017年2月12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的病床空出一张,中国航天事业的巨星少了一颗。被誉为“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在百岁诞辰的新闻报道里,这位老人追问:“‘长五’什么时候打?”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提笔给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火箭写赠言。

  对中国航天领域的年轻人来说,任新民是“不知高到哪里去”的人物,是传说般的存在。而在传说之外,浑身挂满勋章、赞誉、成就的任新民是朴素的“任老头”,总是穿着领子磨破的中山装,鼻梁上的镜架褪色了,“像个老工人、老农民”,曾任任新民秘书的谭邦治在《任新民传》中写道。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任新民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的门口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老人在很多场合提起这句话,好像说起的不过是装配零件、维修道路一样的活儿。

  而他修的是“通天路”。

  “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

  第一次见到任新民的人大多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他是钱学森点名调到国防部搞火箭的人,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中国航天领域,任新民这个名字意味着“开创者”和“奠基人”。但与此同时,基层航天车间的人,又对他特别熟悉,随口就能讲出他来视察的故事。

  在见诸媒体的照片中,他穿着笔挺正装,在天安门城楼上被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在谈判桌和苏联代表签署协议。

  生活中,他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穿得极为朴素。走进商场,店员都不爱搭理他。有一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门外,警卫把任新民拦下来,误以为是附近闲逛而至的村民老汉。还有一次,他穿着一条前后都是补丁的裤子,准备去参加国宴。

  跟人说话、讨论问题,他没有一点架子,但主持航天工作会议时,他能统一原本争论激烈的各派专家意见。

  “风云一号A星”卫星发射前3天,任新民都陪着技术人员找问题,“绝不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要作重大决定时,他常常跨过两三级,找到最基层的设计员,问他们的看法。

  “我从一开始就蹲点,出了问题,马上就能商量改了。”任新民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有一次,他到厂里检查工作,发现了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厂长说改了,车间主任也说改了,他不放心,一直问到检验员,才说没有改。“其实我当时有一个感觉,你一步不到,得到的信息就可能是假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美国博士、布法罗大学聘任的第一位中国讲师决定回国。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科学家一样,这位“洋博士”一回来就成了“拓荒者”。上世纪60年代测试导弹发射,年过半百的任新民和一线试验员一起住在平房里。塞北的夜晚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他不肯搬进楼房。后来患上重感冒,任新民高烧昏迷中被送到医院,清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坚决要求出院,“导弹的试验工作正在关键时刻,把我放到医院里,没病也得把我急出病来。”

  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几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脚印,而这双总是穿着布鞋的脚,几乎从不在第一现场缺席。快80岁的时候,任新民还在爬发射塔架。快90岁的时候,“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每一次发射,他都到场观看。直到95岁高龄时,只要人在北京,他依然参加航天六院11所研究氢氧发动机的每一次试车。光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师王维彬的陪同下就有20次。

  王维彬回忆,所里大大小小的分析汇报会、总结会,只要接到秘书通知,任新民都会骑着“全所最破”“一点光亮都看不到”的自行车,准时到场。会后所里想留他吃点好的,他只要一碗面条。

  即使是担任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时,任新民外出开会也很少坐专车。同事对他的印象是“开完会拔腿就走”。而到各地视察航天工作时,这位“总总师”一般都会找认识的基层人员陪同参观。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

  直到任新民去世,很多人才把他的名字和“东风”系列导弹、“东方红一号”、“长征”系列火箭以及“风云”气象卫星联系起来。

  他在文革期间受到周恩来点名保护,有时国务院开会也要求他参加,以确保他平安无恙。这个“搞技术的人”自称,当时连“武斗”是什么也没弄明白。

  被国家领导人都当做“宝贝”护着的任新民,把火箭当“宝贝”。

  1983年,“长征三号”第一次全系统试车,仪器舱突然着火。任新民没等警报解除,顶着浓烟和消防设施喷射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试车台,希望通过着火点查明原因。

  火箭发射失败,任新民拄着拐棍,走进荒漠寻找残骸。夜里他和同事把沙子烧热,盖到身上取暖。

  他身材瘦弱,却极能抗压。即使数次试验失败,任新民仍坚持运载火箭采用氢氧发动机技术。面对领导的疑问,这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不惜拿性命作保:“如果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别看我70岁了,坐几年牢还没问题。”

  气象卫星的研制遇到瓶颈,他拒绝采用国外技术,而是在国务院、原国防科工委、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之间来回奔走,最终诞生的气象卫星如今供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每年数据被引用次数数以亿计。

  听完他的汇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拨出几十亿元专款专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批示:“当前财政实在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出点也得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原副所长、曾担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动机副总师的王桁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任新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总把“凡事预则立”挂在嘴边。“不能说等我要用什么了,再去研究这个技术,肯定来不及。必须未雨绸缪,我没法知道将来会需要什么。”

  任新民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一直到90多岁时,他每天仍早早起床,抱着词典阅读最新的文献。他常说:“即使是再有造诣的专家,不深入实际就会退化,会‘耳聋眼花’,3年不接触实际,就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好几次在早上6点接到任老的电话,问他有没有看到某项研究,“对任总来说,永远没有退休的概念”。

  任新民很重视年轻一代航天人和国外同行的交流,鼓励他们多出去看看。但他也会严肃地批评一味推崇西方技术的人。一次,一位专家出国交流时没有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回国后,60多岁的他在很多人面前挨了任新民的批评:“难道高鼻梁就比我们中国人聪明?”

  王珏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他曾经两次请任新民在书上题字。时隔好几年,老人题的都是同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

  曾在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任职的张恩昭对《中国航天报》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任新民走进办公室,下属都起立敬礼,而他摆摆手没说什么。

  几天后,他们收到了一份通知:即日起,在办公场所不必再向上级敬礼。

  很多人采访过这位“中国航天活着的历史”,在一次访谈中,任新民对记者说:“作为个人来讲历史,本身是片面的,只能是作为一个资料。我给你们讲老实话,怎么用,你们将来再考虑。”

  “长征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啊”

  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任新民是什么时候离开一线的。

  在可查的官方履历表上,他67岁时不再担任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没有行政职务。可到80多岁,他还会去火箭发射现场,90多岁还在参加国家航天局的学术会议,每个人都服他。

  不同部门为事故原因吵得不可开交,他就自己去把责任担下来,“问题一下变得简单了”。航天会议上没法形成统一意见,任新民会私下登门拜访意见最尖锐的专家,并在会议上诚恳地请求各方不要耽误整个工程,让决议顺利通过。

  晚年的任新民总会拒绝晚辈的搀扶,坚持自己走路。直到去世前几年,他的手臂越来越细,只剩皮包骨。他走得也越来越慢,全部的力气似乎只够关注长征五号这一件事。每当有人看望他,他总会问:“长征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啊?”而被问起载人登月时,老人却说:“这些事情我不管啦。”

  过去一起开创航天事业的战友一个个离世。2009年钱学森去世,94岁高龄的任新民拄着拐杖、冒着大雪前去吊唁。到2013年,他成了“航天四老”中唯一在世的。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发射成功。任新民连饭都没吃,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第二天,任新民在航天中心医院的病榻旁提笔写道:“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2017年1月4日,他再次提笔,写下“长五火箭永保成功”。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都在航天中心医院11层的综合病房里度过,尽管从外观看,这所医院就像两座火箭发射塔,但“总总师”已经再也无法爬上真正的塔架了。

  作为老一代航天人中唯一看到长征五号升空的人,一个月后,任老与世长辞。

  医院的保洁工根本不知道,2月12日离世的是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国宝”,“(这里)每天都有去世的”。

  2017年2月16日,秉持着任新民生前的“朴素”,为这颗“中国火箭的心脏”而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只持续了不到1小时。没有领导致悼词,没有鲜花的海洋,唯一的环节就是瞻仰遗体。超过2000人赶来现场,队伍绵延上百米,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一直排到了公墓门口。

  队伍最前面是老人,有人拄着拐棍,弓着背,满头白发。之后跟着中年人,他们是航天系统的中层干部和如今的领军人物。队伍的最后全是年轻人,像任新民刚刚回国时一样年轻。(王嘉兴 蒋欣)

  (文中部分资料来自谭邦治《任新民传》)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

  • 上海: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