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重在预防。中医认为小儿自身先天不足、体质薄弱,或后天养育不当,食积、痰湿等病邪存于体内,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内在条件。这些内在因素在气候或环境等变化的刺激下可反复发生咳喘等表现。因此中医强调在孩子未发生感染之前,利用中药或中医特色医疗如穴位敷贴、推拿等方法,调整孩子体质,去除积滞等内因,配合合理膳食、加强身体锻炼等生活护理,防患于未然,从而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减轻症状。呼吸道感染时应用中药辨证治疗,也有助于迅速缓解症状, 防止病情反复。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如何选用中成药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 中医根据风寒、风热、伤暑等病因的不同选用非处方中成药治疗,方便、安全且疗效好。
(1) 风寒感冒:多在冬春季节发病,其它季节也可发生。主要症状为发热、 恶风怕冷,鼻塞流涕,咳嗽、 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等。 可服: 至圣保元丸、儿感清口服液。如果小儿感受风寒又有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可服: 儿童清肺丸、儿童清肺口服液、等。如果小儿感受风寒又有停食, 不想吃东西,脘腹胀满,大便泻泄等消化不良症状。可服:小儿至宝锭、小儿四症丸。
(2) 风热感冒:为外感风热引起,或由风寒感冒转化,四季都可发生,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面红目赤、咽喉红肿、流黄鼻涕等。可选用小儿感冒颗粒(冲剂),或选用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小儿清咽冲剂、 小儿金丹片、妙灵丹等。如感受风热,停食伤乳, 还有厌食, 恶心呕吐,、脘腹胀痛,大便臭味大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可服:小儿百寿丹(丸)。如果有高热惊厥、 四肢抽搐,烦躁谵妄,痰盛、咳嗽气喘,口渴面赤等症状。 可服用至圣保元丹,小儿回春丸,小儿清热散,牛黄镇惊九。
(3) 暑湿感冒:主要发生在夏天暑热季节。除有感冒症状外,还有发热、汗出不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表现,又称为“ 热伤风” 。治宜清暑化湿、解表和中。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暑热口渴、小儿痱毒者可用金银花露口服液;暑热便秘、口渴心烦、口舌生疮者可用导赤丸,但周岁以内小儿慎服。非处方中成药可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但小儿病情变化快,用非处方中成药治疗 2~3 天症状不减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应尽快到医院看病,以防贻误病情。
小儿泄泻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本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节。
2 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位在脾胃。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是肯定的,并具有独特的优势。小儿泄泻多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风寒泻——表现为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湿热泻——表现为下利垢浊,稠粘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治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中成药可选用葛根芩连丸,小儿肠胃康颗粒。
伤食泻——表现为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治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中成药可选用保和丸、保济口服液。脾虚泻——表现为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 71 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治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口服液、醒脾养儿颗粒。脾肾阳虚泻——表现为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中成药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寒湿泻——表现为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治以温脾燥湿、渗湿止泻。中成药可选用纯阳正气丸。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时,可配合静脉补液;感染性腹泻可采用抗生素治疗
本文原载于《健康大百科》,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