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业专家解读“一号文件”】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农业专家解读“一号文件”】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来源:光明网2022-02-24 09: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吕开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确定了完善监测机制、促进持续增收、加大帮扶支持、推动政策落地等四大重点任务,很好地体现了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和重点思维。

  明确底线,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仅关系到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整体战略的实施。为此,《意见》从三个层面给予了明确。

  一是战略上划定成为政策底线。为夯实脱贫攻坚伟大成果,中央不断强化巩固高度,并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设立衔接5年过渡期基础上,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起并列为“三农”两条关键政策底线,由此看出巩固成果的历史分量和时代价值。

  二是思维上追求积极主动防御。坚持底线思维,在科学设定最低目标的同时,树立立足底线、追求高线的积极防御思维。具体地,要持续压实责任,继续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消除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

  三是行动上牢抓监测基础工作。建立“点线片面”立体监测体系,精准、高效、及时识别处于返贫风险的群众,是夯实底线的基础工作。要借助完善机制、优化流程、互通信息,全面提升监测的信度、效度和速度,形成强有力的“监测—测“点线片面防御—评估”御—防御体系。

  抓住关键,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铁必须自身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政策目标上由“短平快”向“可持续”转变,支持方式上由政府“直接性”帮扶向强化市场“竞争性”转变,群众面貌上由“等靠要”向“努力干”转变,重点要抓住三个要害。

  一是抓产业,有效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振兴。明确脱贫地区产业究竟走特色发展道路还是走规模集聚道路,通过政策撬动、组织创新、机制优化来推动脱贫地区产业补短板、深挖链、上水平,最终推动脱贫地区产业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二是抓就业,切实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通过优化联农带农机制和传统帮扶模式,在增加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同时,稳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

  三是抓公益,用好公益岗位增加就地增收能力。在就地就近就业上下功夫,巧用保洁员、护林员等,切实解决无法离乡、无业可扶人员的增收问题,利用“村务员”编织“幸福网”。同时用好“以工代赈”这项传统工具,实现基础设施改善和就地增收双赢。

  把握重点,精准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作为过渡期内规模性返贫的风险点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硬骨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是重中之重,需要重点对待。

  一是针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打好帮扶组合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中之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补齐的重要短板。通过优化设计、统筹资源、创新模式,形成帮扶合力。坚持产业技术与教育医疗“长短结合”,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软硬结合”,坚持产业振兴与信贷保险“内外结合”,共同编织重点帮扶县的“乡村振兴网”。

  二是针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做好后续安置工作。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特殊群体,重点通过设施服务、产业就业、权益保障等的持续转型和全面升级,真正实现搬迁脱贫人口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三是针对后续帮扶政策,落实高质量重点帮扶。进入过渡期后,在坚持“四不摘”政策框架下,要在原有政策基础之上做针对性动态性调整,重点从底线思维出发,不断优化并用好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用地指标调剂、定点帮扶、小额信贷和消费帮扶等帮扶政策。

  (光明网记者宋雅娟整理)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