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缅怀!重温陈定昌院士生前珍贵访谈视频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缅怀!重温陈定昌院士生前珍贵访谈视频

来源:科普中国 光明网2020-09-08 09: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2020年9月7日,我国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陈定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陈定昌,1937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镇江。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二院科技委顾问。历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长、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成果。回顾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谦,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做了一些工作。”

  2017年年初,光明网科普团队有幸采访陈定昌院士,听他讲述自己的“中国梦”。再读文章,以悼逝者。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闸北一带发动了猛烈进攻,淞沪会战全面爆发。老上海昔日繁华的十里洋场成了战火纷飞的人间地狱。在1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熊熊大火冲天而起,100多万人沦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在他们中间,有一家人刚刚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父亲回望了一眼被夷为平地的家园,叹息一声,抱着襁褓中的儿子逃难到了扬州。

  这名乱世出身的男孩,经历了日寇入侵、家园被毁的颠沛流离,自幼饱尝国破家亡之痛。“长大投身国防,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的愿望在心里早早扎下了根。在日后他果然实现了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将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空天防御事业,功勋卓著。他就是我国导弹控制与制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陈定昌。

缅怀!重温陈定昌院士生前珍贵访谈视频

导弹控制与制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光明网记者张佳兴/摄)

  研制中国首部激光雷达:从门外汉到光学里手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经层层下达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 “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

  然而,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提出该项目存在四个基础原理问题。“根据光学定律,对像飞机这一类金属目标,激光的照射很可能没有回波,如何搞无线电雷达?”此外,他提出,激光在近地的抖动问题,天光背景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单脉冲激光会掉到盲区的问题。这四个科学问题个个击中要害。陈定昌他们没搞过光学工程,没想过这些。

  听见这些问题,大家都有些懵,回去做了实验,更是发现确实没有回波。但陈定昌总觉得这里从科学问题来看不太对。经长时间的思考,他突然豁然开朗。在实际应用中,激光雷达距离目标都非常远,激光发射器发射出去的激光所形成的光束直径也会比较大,照到飞机之类目标上时,就会覆盖整个目标。既然目标外形是一个闭合的整体,那么必然会有某个面垂直于激光束,这样就会沿发射出去的光路反射回来一束光信号。陈定昌用飞机模型做了实验,果然证实其想法是正确的。

  “做了两年多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金属目标的,它是有回波的。美国人十年以后才得出这个结论。”陈定昌说。之后两年,他带领小组对四个科学原理问题都给出了完满的结论。王大衍得知后,称赞他是光学里手。

  后来,陈定昌领导的“激光雷达项目组”正式成立。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

  力排众议,推动红旗九号研制

  1984年10月,陈定昌被任命为二院二部主任。他意识到,我们国家的三个空域尚缺少主战型号,二院作为抓总研究院,应该首创这个防空导弹的主战型号。

  决心推动这个事的陈定昌在二部提出并动员大家开展对中高空主战型号的研究,却在二部党委会上受到了批评。有党委委员表示,二部没有能力搞这个新型号。

  “要给国家搞精良武器一直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不能跟着国外爬行,也不能小步快走,一定要跨代发展,搞出精良武器才可能保卫国家,才不可能受人家气。”回忆起当时推动红旗九号研制的经历,陈定昌仍显得颇为激动。

  如今,该型号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陆、海基通用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基本型,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远程防空导弹。

  一种透视的眼光和认知

  “他有一种透视的眼光和认知。” 曾有人这样评价陈定昌。的确,陈定昌具有一种特殊素质——眼光,这种眼光表现为战略意识和超前思维。这一特质使他在几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成为新领域、新技术、新型号上马的重要推手。

  陈定昌说,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理利益考虑。他也时常和单位的年轻人说,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要弄清楚他的发展规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这句出自清代爱国名将林则徐的名言是陈定昌十分崇尚的。“核心是爱国、爱民族,这些作为一个准绳,什么时候都不能忘。”陈定昌说。

  2013年11月12日下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外科一间病房的病榻上,正在住院的陈定昌对前来探望的友人说道,“中国梦,我总结就是强国、强军、富民、复兴。人类的文明要绵延,不受地球、太阳系的限制。我们一生的最大追求,我回忆总结,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做了一些工作。”

  为了这个梦,陈定昌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凭借过人胆识和远大目光,出色完成了国家高科技工程的重大项目,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仍未放慢脚步。他为自己确立了两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着力于科技队伍领军人才的培养,二是帮助单位搞好今后20年的整体发展战略,使国家在空天防御方面,具有强国地位。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朝着自己定下的新目标,陈定昌再次出发。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