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缅怀!重温陈定昌院士生前珍贵访谈视频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缅怀!重温陈定昌院士生前珍贵访谈视频

来源:科普中国 光明网2020-09-08 09: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2020年9月7日,我国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陈定昌,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陈定昌,1937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镇江。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二院科技委顾问。历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长、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成果。回顾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谦,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做了一些工作。”

  2017年年初,光明网科普团队有幸采访陈定昌院士,听他讲述自己的“中国梦”。再读文章,以悼逝者。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闸北一带发动了猛烈进攻,淞沪会战全面爆发。老上海昔日繁华的十里洋场成了战火纷飞的人间地狱。在1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熊熊大火冲天而起,100多万人沦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在他们中间,有一家人刚刚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降临。父亲回望了一眼被夷为平地的家园,叹息一声,抱着襁褓中的儿子逃难到了扬州。

  这名乱世出身的男孩,经历了日寇入侵、家园被毁的颠沛流离,自幼饱尝国破家亡之痛。“长大投身国防,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的愿望在心里早早扎下了根。在日后他果然实现了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将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空天防御事业,功勋卓著。他就是我国导弹控制与制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陈定昌。

缅怀!重温陈定昌院士生前珍贵访谈视频

导弹控制与制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光明网记者张佳兴/摄)

  研制中国首部激光雷达:从门外汉到光学里手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经层层下达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 “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

  然而,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提出该项目存在四个基础原理问题。“根据光学定律,对像飞机这一类金属目标,激光的照射很可能没有回波,如何搞无线电雷达?”此外,他提出,激光在近地的抖动问题,天光背景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单脉冲激光会掉到盲区的问题。这四个科学问题个个击中要害。陈定昌他们没搞过光学工程,没想过这些。

  听见这些问题,大家都有些懵,回去做了实验,更是发现确实没有回波。但陈定昌总觉得这里从科学问题来看不太对。经长时间的思考,他突然豁然开朗。在实际应用中,激光雷达距离目标都非常远,激光发射器发射出去的激光所形成的光束直径也会比较大,照到飞机之类目标上时,就会覆盖整个目标。既然目标外形是一个闭合的整体,那么必然会有某个面垂直于激光束,这样就会沿发射出去的光路反射回来一束光信号。陈定昌用飞机模型做了实验,果然证实其想法是正确的。

  “做了两年多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金属目标的,它是有回波的。美国人十年以后才得出这个结论。”陈定昌说。之后两年,他带领小组对四个科学原理问题都给出了完满的结论。王大衍得知后,称赞他是光学里手。

  后来,陈定昌领导的“激光雷达项目组”正式成立。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

  力排众议,推动红旗九号研制

  1984年10月,陈定昌被任命为二院二部主任。他意识到,我们国家的三个空域尚缺少主战型号,二院作为抓总研究院,应该首创这个防空导弹的主战型号。

  决心推动这个事的陈定昌在二部提出并动员大家开展对中高空主战型号的研究,却在二部党委会上受到了批评。有党委委员表示,二部没有能力搞这个新型号。

  “要给国家搞精良武器一直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不能跟着国外爬行,也不能小步快走,一定要跨代发展,搞出精良武器才可能保卫国家,才不可能受人家气。”回忆起当时推动红旗九号研制的经历,陈定昌仍显得颇为激动。

  如今,该型号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陆、海基通用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基本型,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远程防空导弹。

  一种透视的眼光和认知

  “他有一种透视的眼光和认知。” 曾有人这样评价陈定昌。的确,陈定昌具有一种特殊素质——眼光,这种眼光表现为战略意识和超前思维。这一特质使他在几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成为新领域、新技术、新型号上马的重要推手。

  陈定昌说,自己并不是思维超前,而是在考虑问题时喜欢从全局出发,从国家整理利益考虑。他也时常和单位的年轻人说,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要弄清楚他的发展规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这句出自清代爱国名将林则徐的名言是陈定昌十分崇尚的。“核心是爱国、爱民族,这些作为一个准绳,什么时候都不能忘。”陈定昌说。

  2013年11月12日下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外科一间病房的病榻上,正在住院的陈定昌对前来探望的友人说道,“中国梦,我总结就是强国、强军、富民、复兴。人类的文明要绵延,不受地球、太阳系的限制。我们一生的最大追求,我回忆总结,就是在实现中国梦上做了一些工作。”

  为了这个梦,陈定昌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凭借过人胆识和远大目光,出色完成了国家高科技工程的重大项目,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仍未放慢脚步。他为自己确立了两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着力于科技队伍领军人才的培养,二是帮助单位搞好今后20年的整体发展战略,使国家在空天防御方面,具有强国地位。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朝着自己定下的新目标,陈定昌再次出发。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宋雅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