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新院士】王松灵: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走进新院士】王松灵: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07-06 18: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王松灵

  人物简介

  王松灵,1962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北京口腔医院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医学中牙齿发育再生和唾液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每周三上午和周五下午,王松灵会准时出现在北京口腔医院的诊室里。他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副校长,还是近20个学生的硕博导师,兼顾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的同时,他坚持出诊,“不到一线去,怎么能深入了解病人需求呢?”

  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新药研究、唾液中硝酸盐的作用机理、乳恒牙替换之谜,科研道路上,王松灵更想“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

  既然碰上了,就把它做好

  王松灵的专业不是选出来的,而是“碰”出来的。

  41年前,他身处湖南湘乡的农村,大学生极少,没有报考经验可以借鉴。在邻里百姓“能上湖南大学就是最好了”的思想影响下,第一志愿选择了湖南大学。而后面几个志愿“都是随便选的”,全是毫无干系的学校和专业,比如他还能记起来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和北京医学院。

  他没想到,北京医学院却是最早一批提档录取的。就这样,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多了一位“糊里糊涂”却颇有建树的学生。

  “刚开始,完全谈不上兴趣。医学中,有一堆死记硬背的东西,很枯燥,我又很不擅长背书。但想着既然碰上了,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那就把它做好。”王松灵说。因此,他还是想尽办法记理论、背概念。

  在客观现实面前,王松灵选择改变自己,这种品质一直延续到他后来的工作中。1989年,他初到北京口腔医院,“无论大事小事,都听主任和前辈的,自己只管踏踏实实做工作,使劲干活。我只有多给团队做贡献,多帮助别人,才能得到认可,后面的路才会顺畅。”即使在别人看来属于“吃亏”的事,王松灵也积极去做。

  “讲别人讲错的故事”

  提起自己的导师邹兆菊,王松灵仍记忆犹新:当时在很多医院,看病、做造影都要约,报告出来后,又要等医生出诊开药,一般情况下患者至少跑2-3次。“到了邹老师这里,上午初诊后,当天下午立即安排造影,等造影结果出来做出诊断,开方抓药,一次解决问题。令患者非常感动。”受她的影响,王松灵至今都坚持这个工作模式。

  要使患者获得好的医疗服务,不只要节省治疗时间,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质的治疗方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已探索多年。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与心血管、脑血栓、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医学上,传统治疗牙周炎的方式只能缓解,无法根治。

  1998年,他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学回国,此后一直致力于将干细胞应用于口腔领域的研究。目前,干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自身提取干细胞治疗自身疾病,而王松灵从废弃的智齿中提取出了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据此研发出了一种治疗牙周炎的新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他把自己的研究比作“讲故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讲别人讲错的故事。”

  对唾液中硝酸盐的研究,便是他口中“别人讲错的故事”。

  长期以来,无论学术圈还是社会大众,都认为硝酸盐对机体有害。但王松灵发现,唾液中硝酸盐含量很高,是血液中含量的10倍。“看来口腔分泌硝酸盐是个生理现象,那身体不可能害自己吧,这是最朴素的想法。”后来他多方寻求合作,进行唾液中液腺运转机制的研究,终于发现,硝酸盐对胃肠、肝脏等组织器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甚至还具有放射性保护作用。

  如今,他和团队希望从硝酸盐预防放射性唾液损伤的角度切入,研发出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

  无路可走时,再坚持一天

  每个人的6-12岁,都要经历乳恒牙替换的生理过程。一直以来,替换之谜都是所有口腔医学学者争相探究的科学难题。

  王松灵和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建立动物模型、基因库,进行研究,却毫无进展,这个课题不得不停下。课题暂停,他的思考仍在继续,持续几个月的时间里,一有空闲,他的脑细胞就围绕着替换之谜快速运转。

  “恒牙牙板早在胚胎期就在颌骨内形成了,可它一直保持寂静,直到乳牙萌出,恒牙就像被摁下了开关,启动发育。萌出来的关键点,到底在哪里?”他想尽了所有可能,又一个个地排除。突然有一天,他联想到了力,“可能是萌出来之后,把里面的力释放了?”

  后来经过验证发现,乳牙在萌出前,发育速率明显快于颌骨,这会引起封闭颌骨环境中的生物应力,萌出后,打破了颌骨的封闭环境,并释放颌骨内应力,从而激活恒牙的发育。“这是多么美妙的平衡”,他感慨。

  “在无路可走、无招可出时,再多坚持一天,说不定就有转机了呢。”王松灵说。可学生没他这样的好心态,科研压力下,有人会说梦话、磨牙,甚至冲他“发泄”:“这个臭课题、破课题,我再也不想做了,没有用,没有意义。”

  每当这时,王松灵常常安慰他们:“解决问题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但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前进一点点,就可以总结,这完全是自我的经验。而跟在别人后面,就算走得快,那也是跟着别人走。” (刘如楠)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