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课题组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当前疫情形势不确定背景下迫切需要提升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其中公众应急教育是关键。因此我们提出,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演练相辅相成、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
一、公众应急教育缺失问题突出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仍然在全球范围内缺乏有效的控制,需要提高公众疫情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但是,无论从国家规划、国家政策,还是理论研究、实践领域,对于公众应急教育的关注存在着从机制、体制设计到落地实践的缺失。在“十四五”规划中虽然提出“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但是,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公众应急教育规划是缺失的。实践方面,对于新冠疫情下冬奥会场景中,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官方网站教育板块缺乏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相关知识内容。由此看出,公众应急教育缺失问题突出。
二、建立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的必要性
新技术日新月异,现代风险具有高风险性和极度复杂性,如新冠病毒,其传播途径隐蔽性、损害健康未知性、病理变化复杂性等,是人类之前没有遇到的,如何有效应对极大地挑战了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局限性,给公众带来恐慌和焦虑,不仅不利于疫情应对,反而易发生心理疾病等次生灾害。面对新信息、新知识的挑战,公众需要学习、需要教育,无论在平时还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给予公众相关知识的应急教育将提高公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专业度,使公众面对危机时更好地熟悉规范、流程,增强参与、应对技能,更加专业、有效地迎接威胁带来的挑战。因此,构建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关键。
三、构建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的建议
构建融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数字途径与传统途径相结合,整合各行业,特别是教育行业已有资源,发挥志愿者作用,做到全国资源一盘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总体安全观为理论指导,技术与管理兼顾、学科交叉融合的全过程、全门类、全员参与的应急教育体系,构建考虑不同公众需求、信息透明、公众投入(参与度)和公众互动良好的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数字化平台,平时注重于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科学储备,急时侧重于线上线下信息互动的自救互救,构建全民教育、全民准备、全民动员、全民响应、全民支持的高效协同应急机制,实现突发事件的“早准备、早发现、早报告、早响应、早救援”。
构建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应做好以下5点:
(1)构建信息透明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
根据心理授权理论,人天生有控制欲,大众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过程和结果的控制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参与者、贡献者,从而更容易做出正面评价。即使没有达到他们期望,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因此,数字平台上、虚拟互动社区中赋予公众充分的、透明的信息和归属感,让公众感到拥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影响力,让公众认为自己是应急工作中的一分子,增加对政府、应急组织和其他公众的理解和信任,从而积极配合和应对,切实发挥主人翁精神,包括积极正面的宣传、影响其他公众、为政府献计献策,提高全社会的应急质量和效率。
(2)构建响应及时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像北京这样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加之现代技术背景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基于大众应急教育基础之上的发动公众积极参与,充分运用公众的力量,对于应急工作从预测预警到自救互救皆尤为重要。如在预测预警中,公众信息的“星星之火”的捕捉,可以扼杀灾难于苗头之时。有研究发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到采取措施的时间间隔,与疫情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网络技术背景下社交媒体、虚拟社区上公众的积极参与可提高态势感知,促进紧急信息的传播,使预警系统成为可能,并能够帮助协调救援工作。这里关键是做好大数据获取、分析、利用、反馈、预警机制。
(3)构建积极互动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
随着微信、微博等在线社区、社交媒体的出现,公众之间互动频率和机会迅速增长,这一点在新冠疫情中微信、微博的高关注度得到验证。大众之间互动分为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积极互动,通过支持、合作、承诺、互助、学习等行为使大众在应对突发紧急状况时获得及时且积极的反馈、行动-知觉融合,提高应急能力;消极互动,通过干扰、扰乱、对抗、冲突等行为给大众带来消极反馈、打乱行动-知觉融合、无法很好地配合应急机构的应急过程,甚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身体上、心理上的伤害,加大威胁带来的损失。基于公众应急教育基础上的公众互动可以变消极互动为积极互动,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构建多样供给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
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上的知识内容、传递形式要注重多样性,特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该照顾不同层次公众的差异化需求。对于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知识面较宽,理解能力较强的公众,他们愿意接受较多偏技术性的信息,可以提供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对于教育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弱的公众容易抵触较多、较复杂的信息,从而阻碍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寓教于乐的案例课程或视频。另外,志愿者应急教育模块需要单独设立。
(5)构建长效持续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数字化平台
平台对接学校教育,使平台开发、设计的课程进校园、进课堂,进一步扩大受众,达到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国家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应急教育体系,强化参与式公共应急教育氛围和文化,让强化公众应急教育、提高公众应急能力成为全社会的自觉,不断增强全社会全员公共安全意识、应急责任意识、风险识别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构建全民应急教育生态。
北京理工大学课题组[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21JCC102):提升首都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