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辽东湾西海岸的营口北海,营口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无外来物种投放、无硬化工程建设、无废弃土渣外抛”的“三无”修复措施,让曾经的淤泥滩涂蜕变为生机盎然的滨海湿地,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书写了生态修复的典范篇章。
营口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西临辽东湾,南临鲅鱼圈区,北至大清河口,这片承载着18亿年海蚀地貌的海岸带,曾因长期围海养殖陷入生态困境。养殖围堰割裂潮间带,芦苇与碱蓬湿地退化,岸线侵蚀加剧,“涨潮满眼水,退潮一片泥”成了当地生态的真实写照。改变始于2019年7月,项目实施方案获省自然资源厅批复,一场旨在唤醒海岸生机的生态修复战役正式打响。
2020年3月5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9月22日,该项目在61个同类项目中率先通过省级验收。临岸湿地里,芦苇随风摇曳,滩涂上翅碱蓬肆意生长,砂质、泥质岸线交错分布,“自然野趣”取代了“人工痕迹”,真正实现了“岸线自然化、湿地功能化”的修复目标。
盖州市北海服务中心主任冯源:不同于传统工程建设模式,本次修复创新性提出“三无”修复原则:坚持选用本地芦苇、翅碱蓬等原生植被,杜绝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全程采用生态友好型施工方式,不搞混凝土硬化工程,保留岸线自然属性;所有施工渣土就地消化利用,实现零外抛污染。这一理念贯穿修复全过程,为后续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盖州市北海服务中心主任冯源:生态效益的提升肉眼可见。修复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焕发新生,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大幅增强,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沙蚕、小蟹等生物在滩涂活跃觅食,为鸟类提供了充足食物来源。
“以前来这儿都想让观光车快点开,现在大家都愿意慢慢走,拍照打卡停不下来。”旅游业的一个小切口,印证了生态改善带来的民生福祉。据统计,修复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增加5万-6万人次,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如今的营口团山海岸,潮起潮落间尽是生机与诗意。夕阳下,天然岸线与波光交辉,飞鸟掠过湿地,游人漫步滩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记者张佳兴 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