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走进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宛如踏入一片生态净土。湿地内河汊纵横,浅滩、沼泽与森林交错,泛洪湿地在瓯江干流呈串珠状分布,构筑了一片独特的生态系统。
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位于浙南“母亲河”的瓯江中游,总面积约为16.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35%。境内独特的“水上森林”奇观和萤火虫景观全国罕见。
过去,九龙国家湿地存在人类活动干扰、保护管理缺失、外来物种入侵和水循环不畅等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为解决这些问题,2021年,当地依托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九龙国家湿地生态修复及提升工程。
“我们以‘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为原则,实施湿地修复整理、植被恢复提升、生态补水、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等系列工程。”据浙江丽甬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莉介绍,在九龙国家湿地月牙泉、野鸭湖等关键区域,当地创新采用了格宾笼、柔性松木桩等生态工艺修复护坡,构建具有柔性、透水性及整体性的生态堤岸,为滨水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严格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开展植被恢复。在驳岸覆土侧优先选用本土深根系植物,稳固土壤。同时,选择具有强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如菖蒲、芦苇等,重塑水生植物群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根据关键物种的生存需求,主动为野生动植物让出生态空间。
经过多年保护,九龙国家湿地3450亩湿地得到修复,17处水系堵点被疏通,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这条1.6万亩的绿色生态带,如今已成为物种和谐共生栖息的美丽家园。
修复后的九龙国家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发现植物421种、鸟类227种、两栖爬行类19种、鱼类28种、哺乳类12种、昆虫447种,其中5种昆虫为全球新物种。还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16只。萤火虫栖息地恢复近1000平方米,种群数量在2024年达到100万只以上。
生态不断向好,绿色发展也变得风生水起。据章莉介绍,当地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教育等业态。紧扣“萤火虫星海”生态IP,连续举办多届赏萤季活动,衍生文创产品,延展了文旅产业链,使得九龙湿地知名度大幅提升。
据悉,随着游客数量的攀升,周边民宿、农家乐等相关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2023年,九龙湿地及园内景区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如今,九龙湿地生态价值红利不断释放,区域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交出了一份“两山”理念的靓丽答卷。(记者张佳兴 剪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