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贺高祥 黄兰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水情,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节水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迫切要求我们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近年来,通过水情教育、节水科普宣传,全民节水意识明显提高,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全社会的节水观念还不牢,节水意识还不强,节水知识与技能掌握还不够。当前,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既要“开源”,更要“节流”,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特别是要推进节水宣传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创新,助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一是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南水北调在内的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科学推进实施,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构建,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8900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用水安全,既滋养了沿线的百姓生活,更推进了当地的发展。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需要看到,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性工作、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行动、群策群力,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二是深入开展国家节水行动。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持续推动全社会节水。比如,继续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实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宣传推广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向全社会推广一批包括钢铁、石化化工、纺织染整、造纸、食品、皮革、制药、建材、有色金属、机械、煤炭、电力等工业行业废水循环利用、高效冷却或洗涤、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用水智能管控、非常规水利用、节水减污降碳协同等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重点宣传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源利用等关键技术。针对重点流域地区,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探索推动高耗水行业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同时,推动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全国节水型高校建成比例达到40%。
三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一是,强化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关键用水指标管控。二是,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推进水资源管理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制定水资源短缺地区、超载地区判定标准,暂停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三是,严格监督问责,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动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把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占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是健全完善节水支持政策。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要牢牢掌控水资源,管严管好“三条红线”。同时,要充分利用水权水价水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一是,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明确行政区域取用水权益,科学核定取用水户许可水量。探索流域内、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在满足自身用水情况下,对节约出的水量进行有偿转让。二是,推行水效标识建设。对节水潜力大、适用面广的用水产品施行水效标识管理。在公共机构、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农业灌溉、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引导和推动合同节水管理。三是,在用水产品、用水企业、灌区、公共机构和节水型城市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四是,继续探索“节水惠”“节水贷”等金融扶持节水政策,缓解节水资金缺口,降低节水改造风险,提升节水能力水平。
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离不开全民节水科普宣传教育,要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相关展览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全面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水安全意识,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我们期待,在“节水即减排”“节水即治污”等理念指引下,节水宣传教育系统化、常态化、社会化推进,全社会亲水、惜水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蔚然成风,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作者分别系重庆财经学院教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