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冬,武汉,天气依然晴好。长江沿岸,垂钓者来来往往,而就在不远处,22个设立在长江两岸高达25米的摄像头,全方位监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走进长江沿岸码头的监控室,这一幅动态清晰、视野开阔的画面正呈现在大屏幕上。
这就是被俗称为长江禁捕“天网”工程的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所展现的场景。从2021年3月份开始筹备建设,历时半年,部署在武汉云平台上的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如今已正式上线并投入运行。今后,在武汉长江、汉江等禁捕区域偷放地笼、多杆钓鱼、锚鱼等违法行为将无处遁形。禁捕“天网”工程将24小时监控禁捕水域,对偷捕乱钓行为进行识别、报警,形成人机快速互动,全面打赢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
提升技术能力解决禁捕难题
2020年6月3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通告,自7月1日起,长江汉江武汉段禁止生产性捕捞,正式拉开“十年禁渔”的大幕。按照要求,武汉市禁捕范围包括150.5公里长江干流、72公里汉江干流,以及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330.25平方公里。
在如此大面积的禁捕范围面前,武汉市长江禁捕面临着渔政执法发现难、取证难、矛盾风险多、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加上管理对象安全、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内河船只规格各式各样,可能仍有非法捕捞者趁深夜潜入禁捕水域非法捕捞,禁捕难度远超想象。
面对繁重的任务,武汉市委市政府深知,禁捕工作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基于此,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应运而生。
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分为渔政观测跟踪子系统、渔政执法信息子系统、渔政云计算子系统、网络传输子系统、指挥中心显控子系统。通过部署在长江、汉江高点视频进行24小时观测跟踪,利用有线、无线手段将数据传输至部署在武汉云的渔政云计算子系统,AI智能处理后将预警事件反馈至渔政执法信息子系统,最终渔政指挥人员在指挥中心进行实时调度指挥。
该系统运用先进的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成像联动识别,配合无人机等技术实现监管水域无缝覆盖、违法行为智能识别、预警信息精准推送、网格化巡查处置、人防技防统一调度的新型执法监管模式,实现动态信息可视化、目标监控多元化、水域监管智能化。
武汉云上智慧禁捕展开生态保护
如今,通过建设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了长江、汉江重点水域24小时高点监控、违法行为AI智能预警,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重点补盲,采用执法记录仪实时回传执法过程,解决了现场取证、证据固定能力不足的问题。即使是晚上,摄像头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及时捕捉到违规垂钓、违法锚鱼及非法捕捞者,再加上激光补光,把整个事件进行取证、录像,然后把这个事件推送到执法人员手机端,这样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执勤并处置。系统上线以来,先后在交汇河口、沿江流域发现数十次违规事件,多半为夜间。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在该系统面前无所遁形,而在系统背后,也有着一个幕后英雄——武汉云平台。
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项目从一开始就规划部署在武汉云平台上,凭借武汉云高标准的云平台基础设施,并联全市长江汉江流域监控系统,汇聚全流域监控视频流,依托平台澎湃算力和视频处理能力保障,实现水上执法管理智能化、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
武汉云是武汉市政府主导,武汉产业投资发展集团联合华为公司共同建设的新型智慧城市云基础设施,融合华为公司最新的云计算、云原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力,按照统筹建设、资源共享、绿色高效的建设原则,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统筹建设城市的数字底座,赋能政府治理、企业发展和民生服务,打造“全市一朵云”,探索超大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路径,打造全国领先的“武汉云”城市名片。
作为全国第一朵城市云,武汉云全面承载华为云“一城一云”理念,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构架,集面向政务服务以及企业服务为一体。武汉云既是武汉新型智慧城市云基础设施及服务,同样也是武汉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目前,武汉云上云单位已达21个,应用系统超过141个,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依托武汉云平台,武汉市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在禁捕之时,也兼具着生态保护功能,常态化监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
长江禁捕之前,有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由此,“长江大保护”成为基于长江经济带战略而提出来急需完成的一项严峻的任务。
如今,在天兴洲、白沙洲等水域,鱼翔浅底、江豚嬉戏的悠闲画面,正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画面的出现,不仅有效验证了长江“十年禁渔”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在践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中扛起武汉担当。
未来,武汉云将继续依托AI、大数据技术,提供跨部门的数据和业务协同,提高长江大保护的处置智能化水平和处置效率,利用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赋能“长江大保护”、守护“美丽母亲河”。张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