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首页> 科普频道> 要闻 > 正文

加快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来源:光明网2020-12-25 11: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勇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须把这件“关键小事”放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局之中谋划落实。“十四五”时期,应加快从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

  明确优先顺序,控制治理成本。从外在流程来看,垃圾分类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四个环节,且是“前后端匹配”的系统工程和闭环产业链。从内在目的来看,分类的直接目的是便于后端的收运、再生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降低后续环节的成本。一个良善的垃圾治理体系所奉行的优先顺序应当是“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再生利用→末端处置”。当然,分类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分类越细致,所耗费的成本也越大。因此,对于分类标准和模式的选择,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成本-效益分析。

  加强能力建设,补齐硬件短板。“十四五”时期,应加快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规划,根据分类后的垃圾量及其特点,科学测算每个市、县的能力需求,实行处置设施区域“共享”,填补垃圾焚烧能力缺口,并探索飞灰处置设施与新建焚烧处置项目同步规划、建设和运行;补齐各地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形成能力匹配、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

  强化制度建设,开发软件功能。强化垃圾清运处置许可,规范跨界转移处置行为,实行异地处置横向生态补偿;落实生活垃圾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健全转移交接记录制度,建设统一的生活垃圾监管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物流和资金流同步闭环模式;借鉴河长制,推广应用“桶长制”和“湾(滩)长制”,以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职权职责),形成分类义务(职责)履行的刚性约束机制。

  狠抓落实,确保以分类促减量的举措执行到位

  统筹规划,合理分解目标任务。具体而言,应由政府主导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投放、运输与中转、暂存与分拣、利用与处置等全产业链条监管法规体系,形成由中央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技术性标准和操作性规范组成的不断分解细化的规范体系。

  多管齐下,充分盘活资源要素。为此,要不断强化资源融合,形成不同行业多重效应的叠加;要将基层“四个平台”工作和垃圾分类治理相结合,通过社区、物业等关键和枢纽带动生活垃圾治理向着组织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分类施策,精准实施考核评价。首先是根据垃圾的成分和性状等分类,不同种类的垃圾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其次是根据分类主体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适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

  强化双向激励,形成多元共治良好局面

  加强执法,形成高压震慑态势。对此,最直接的方式是深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治理公益诉讼制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入信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不良行为记录、“黑名单”等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信用体系。

  差异收费,经济挂钩直接到户。首先,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以及严格而精准的生活垃圾分类计量台账制度实现垃圾产生量和分类准确度的准确、简便、实时判定。其次,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多付费”的原则分类分层推进。再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将垃圾处理费从行政事业性收费调整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建立科学合理的系统性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实现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

  优化补贴,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为此,首先要减少对混合垃圾清运、处置链条的补贴,加大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经营者的减费降税力度。其次,要建立生活垃圾回收基金制度。再次,开展“限塑令”专项整治。复次,实行“环卫”和“回收”两网融合,实现对包括低价值可回收物等市场失灵品种在内可回收物统收。最后,鼓励支持优秀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与再生资源企业合作,整合行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方式,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中国计量大学质量发展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