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2020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五周年,光明网值此之际推出《生态文明专家谈》栏目,着眼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邀请专家进行访谈,通过“短、实、新”的方式,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生态文明专家谈》第一期邀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国文,解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黄河,历经千年而奔腾不息,流经九省(区)而滋养万物,她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民族,也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
黄河 是母亲河也是“忧患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黄河,九曲十八弯,每一道弯都如母亲的臂膀,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根据统计,黄河流域九个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
历史上,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骄傲,给人类文明树立了标杆。周国文介绍,在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甲骨文、青铜器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都产生于黄河流域。
可自古以来,黄河又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由于在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时,挟带了大量泥沙,黄河也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大河,数千年来黄河水患也给其流域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特别是黄河夺淮入海,周国文介绍,康熙19年,黄河夺淮,滚滚狂涛,把古泗州城淹没,形成如今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对当时江淮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黄河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课题
黄河岁岁安澜,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正因如此,黄河治理也是一个千秋万业的民生工程,可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黄河治理却几多辛酸,几多磨难。
治理黄河为何如此艰难?黄河每年都会产生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缓慢,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便沉积下来,出三门峡以后的黄河,作为名副其实的“天河”,在下游左右横扫,制造出历史上曾经唯恐避之不及的黄泛区,令人闻之色变。
历史上,为了治好黄河,无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周国文介绍,黄河治理是一个中华民族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千古命题和永恒课题,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才从治标进入了治本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黄河宁,天下平”。作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周国文认为,黄河流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从水源保护、水土保持、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等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从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山水林田湖草大保护,协同推进黄河流域大治理。
重大国家战略 “忧患河”变为“幸福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新时代迎来了新机遇。
周国文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是一种有机街接的因果关系,也体现出因势利导、相辅相成的现实逻辑。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保护持续推进的结果。生态保护,一方面既促进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的优化,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生态保护能够有效解决好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为全力以赴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古至今,黄河都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 站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焦点,也是从中国西北到华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周国文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从一条大河的生态保护到一个大国的绿色发展的必然。它从更高的站位、更宏阔的视角及更长远的眼光,倍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体现了中华文化长河中的黄河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全流域复兴的壮大发展过程。
记 者:战 钊、宋雅娟、张佳兴、蔡 琳
@生态环境部 光明网 联合出品
文中部分资料、数据来源:人民日报、《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