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编者后记——怎样看待历史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编者后记——怎样看待历史

来源:光明网2021-09-07 09: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去年冬天,有一次我和小女儿聊她学校的历史课程时,意外地发现中学历史课本在东汉时期的科技这部分内容中,竟然没有提到张衡!张衡是东汉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卓越科学家之一,历史课本在讲东汉科技时不提张衡,就好像写17世纪科学而不提牛顿一样荒唐。我再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不提张衡的原因,是因为关于张衡地动仪的争论。更令我惊讶的是,在网上一搜,无数自媒体“科普”文章和短视频迎面袭来,言之凿凿地把张衡地动仪说成是假的、骗人的。虽然这些自媒体文章和短视频大部分是辗转抄袭、人云亦云地炒作一番,在识者看来不值一哂,但如此大量广泛传播,会给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真是细思恐极!

  十多年前,地动仪复原课题组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当时的报导说,由于之前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并无实际验震功能,只能作为静态展示,而一些科技馆/博物馆希望有能够实际工作的地动仪模型,因此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研究。他们经过反复尝试也未能按照立柱验震的原理实现检测地震,因此转而接受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即只有用悬摆才能具有检测到地震波的灵敏度,也依照这一原理制成了依据悬摆原理工作的地动仪模型,在这些科技馆中展示。

  我记得当时看到有关报导,心中就有点怀疑和不安。古代文献的记载当然并不总是可信的,孟子就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古代记载明显违背科学原理,比如嫦娥吃了灵药飞上天际,我们当然可以断定是神话。但是,像地动仪这样一个仪器,我们仅凭自己未能实现就断定古人的记载不可能,是否过于武断呢?有人说,现代人懂得的科学原理远远超过古人,现代人都做不出来,古人怎么可能做出来呢?这恐怕不一定,古人的很多巧妙技术,并不是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做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发展出来的,很多技术失传后我们至今也未能复原出来--虽然我们现在可能已有了更好的技术手段达到同样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了解掌握古代的一切技术。

  所以,如果在项目结题时未能按照古书中的记载做出使用立柱验震的地动仪,那么科学的态度是存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承认我们未能做出来,但并不能就此得出古书记载是不可能的结论。这在历史研究中本来是常识,比如自古以来古书中就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句,历代学者就把它原样放在那里,承认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也可以猜测是否原文中有错漏舛误,但如果没有其它材料的佐证,我们就只能存疑,而不能就此断定原文是错了而妄改原文。同样,如果根据文献复原古代地动仪的工作未能取得成功,也只能老老实实承认是这样,不能因为项目结题需要结论就断定古代记载是不可能的。

  不过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教育部就此删除了地动仪和张衡的内容。就连地动仪复原组也还没有否定张衡地动仪的存在。如果我们因为关于一个人物或一件事在历史上存在争议就采取回避态度,将其从历史教科书中抹去,那我们才是真正掉进了所谓“历史虚无主义”之坑,因为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人物或哪件事不存在争议。更何况,就算地动仪本身存在争议,张衡也是位极其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把张衡也从教科书中抹去,这样的处理未免过于草率!因此,我邀请专业从事古代科技史特别是汉代科技史研究的孙小淳教授写了关于此事的评论:《张衡——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典范》。惊喜的是,从孙教授那里,我了解到已届米寿之年的天文界老前辈胡宁生研究员已研制出一种使用立柱验震的地动仪复原方案,能够成功地检验地震波。因此,也非常高兴能请胡老师亲自撰文介绍了他的工作。(请阅读《为张衡地动仪恢复名誉》

  当然,这种考古复原工作总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胡宁生研究员的研究证明,至少在原则上,使用文献中记载的立柱是可以进行地震检验的,但具体张衡当年是如何实现的,与胡先生的复原设备有多少相同或不同之处,我们今天还很难回答。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成果也表明,我们对于古代文献的记载,应该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不可轻率地予以否定,而应予以分析和判断。这恐怕也正是我们当前教育中特别缺欠的地方。

  作者简介:陈学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编辑:赵宇豪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