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巴蜀的观测天文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巴蜀的观测天文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光明网2020-04-14 09: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有一个成语叫做“蜀犬吠日”,说的是四川地区晴天太少,以至于当地的狗见到太阳都感到惊慌而狂叫不已。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说明自古以来巴蜀地区的天气都是如此。

  然而,两千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落下闳的人出生在四川阆中。靠着对天文的热忱,他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并创制了浑仪,最终与唐都、邓平等人合作,在都城长安的十八家历法大比拼中一举获胜,名垂青史。

  那么问题来了,在四川这种晴天数极少的气候条件下,何以产生像落下闳这样精通观测的天文学家呢?

巴蜀的观测天文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阆中锦屏山上的落下闳雕塑

  历法的困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颁行颛顼(Zhuān Xū)历。西汉初年继续沿袭秦制。由于历法行用时间太久,与实际天象相比出现了很大偏差,甚至导致“朔晦月见,弦望满亏”。这样的历法自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急需进行改革。汉武帝命人从民间广泛征集方案,最终共有二十多人提出了十八种改历方案。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阆中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奉诏来到长安,参与历法改革。据陈寿的《益部耆旧传》中记载,落下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其中明确提到落下闳使用浑天仪进行观测。而他之所以能最终胜出,主要是因为旧理论“考验天象多所违失”,他的历法则与天象更加相符。

  可见,重视观测,是这位民间天文学家脱颖而出,受到汉武帝嘉奖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他在阆中一定积累了众多的观测经验与数据。

  阆中的天气适合观测吗?

  如果按照现代光学天文的标准来看,天文学家们大概是不会把任何一台大型光学望远镜放在阆中的。现代光学天文台的选址需要考虑晴夜数、大气视宁度、光污染等众多指标,交通便利性以及配套设施等条件也必不可少。

  然而,光是晴夜数这一条,多云雨的四川盆地可就要被一票否决了!当然,这并没有妨碍阆中作为古天文圣地而存在。除了西汉的落下闳之外,东汉初年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这些史书中有名有姓的天文占星家也都出自阆中。到了唐代,李淳风与袁天罡这样的天文风水大师,则选择在阆中终老,足见此地的不同寻常。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东西北高、中南低,以低山为主,丘陵带坝为次。城市三面环水,四周山峰围绕,地势低平开阔,正是这样一块“风水宝地”。

巴蜀的观测天文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阆中市卫星地图

  根据阆中近几年的天气资料可以看出,这里多云天最多,下雨天次之,雨天多集中于夏季。由于四川盆地内受到印度洋暖湿气流和东南季风的影响,遭遇秦巴山脉的阻挡,水汽无法输送,便滞留在盆地上方,易形成降雨。

  再看一下阆中近几年的气象资料:2014年全年的晴天数只有7天,即使把“晴转多云”和“多云转晴”这样的天气加上,也只有29天而已!而2015年的晴天数是12天,2016年也只有10天。这样的数据,对天文观测者来说是不是很尴尬呢?

 巴蜀的观测天文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阆中市2011年—2019年天气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天气网)

  那么古代阆中的气候会不会与现在有所不同呢?竺可桢根据《史记·货殖传》中的记载,再结合橘、漆、竹这些植物的种植区域判断,发现当时亚热带植物的边界比现在更偏北一些。看来西汉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与现在差别并不大。

  巴蜀的观测天文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史记 ·货殖列传》书影

  是什么引领了天文学的发展?

  阆中的自然气候并没有阻挡观测天文学家的脚步。在天文学发展过程中,思想与观测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是阆中曾经在文化上的繁盛,才造就了人才辈出的局面。

  落下闳所处的时代,正是盖天说与浑天说这两种宇宙学说激烈辩争的时代。支持浑天说的落下闳大概不会想到,宇宙观之争将会持续数百年;他更不会想到,自己创制的浑仪,以及基于观测编制的历法,尤其是将“孟春正月”确定为岁首,将会成为两千年后亿万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

  盖天家们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理论信仰,可以对不协调的观测结果充耳不闻。浑天家们所进行的持久而精细的天文观测,同样是为了拓展自己的新理论。

  巴蜀的观测天文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的明代铜制浑仪

  对于落下闳来说,他的观测对象更多是日月五星等比较明亮的天体。即便如此,身处巴蜀而能以天文观测名垂青史,我们也应该敬佩他为了完成天文学思想革命所付出的努力。

  如今,距离阆中仅一百公里的西华师范大学,已经建立了四川省内唯一本硕完备的天文系,天文传奇仍然在这里延续。

  作者简介:黎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文学史与天文遗产研究团组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梁欢欢,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