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来源:光明网2020-03-20 10: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眼里的世界无比美好。只有在汽雾蒸腾或者风沙来袭的时候,人们才明显的感到景色模糊,视物难辨。于是就有了雾里看花这种感受。通常情况下,人们甚至忽略了空气的存在。实际上,外面世界的光线到达我们的眼睛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物体与眼睛之间物质的影响。在提倡环境保护的当下,人们更多是通过眼睛去感受空气的质量。雾霾会导致能见度降低,使蓝天变得灰蒙蒙的。霾,即空气中的灰尘,我们所说的pm2.5,实际是尺寸为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中能损害人们健康的污染物代表。

  对星空爱好者而言,一个好的观星环境非常重要。除了躲避城市灯光之外,通透的大气也是获得更好感受的关键因素。来自遥远天体的光线,在到达我们眼睛之前穿越了很长的距离,地球大气只是最后的一段。对于专业天文学家而言,在这个很长的距离上(包括末端的地球大气)存在什么物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如果不去除这些物质对光线的影响,天文观测真的就成了雾里看花。我们先来说说地球大气外光线传播受到的影响,在天文学中叫做星际消光。

  星际空间存在气体和尘埃,他们会削弱我们探索宇宙天体的视线,产生类似雾霾中观看景物的效果。当我们仰望夏季星空时,繁星之间并不是空无一物,会看到银河中像乌云一样的纤维状和块状物,这些就是银河系中的“雾霾”,称之为星际尘埃。除了这些固态尘埃颗粒,星际空间中还有气体,它们统称为星际介质。星际介质的密度非常低,比我们地球上任何人工制造的真空还低。例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每立方厘米有三十亿个分子,而太阳系附近的星际气体每十立方厘米才有一个原子。星际气体主要是氢,含有少量氦和少量较重的元素。星际尘埃颗粒主要是碳、硅酸盐、冰和铁的化合物。

  星际尘埃本身不发光,但是当恒星发出的光穿过尘埃时,紫外到红外波段的光都会被减弱。这种星际尘埃对星光吸收和散射照成星光减弱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星际消光。正是星际空间中的这些不起眼的小物质使我们观测星空时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星际消光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尘埃聚集的厚度和密度,以及光线的波长(颜色)。如果尘埃密度大、足够厚,光线就会被完全遮挡,导致黑暗区域。这些类似“乌云”被称为暗星云,如下图的分子云巴纳德68和马头星云。

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分子云巴纳德68。Credit: FORS Team, 8.2-meter VLT Antu, ESO

 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马头星云。Credit: Website of University of Arizona

  由于星际尘埃颗粒的尺寸分布在零点几纳米到几微米之间,并且小尺寸尘埃的数量要比大尺寸尘埃的数量多得多,所以星际尘埃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和散射是有偏向性的。星际消光在紫外和可见光波段比红外波段更强,这意味着到达我们的星光比没有星际尘埃时要红得多。这种效应被称为星际红化。这个过程与日落时使太阳变红的过程类似。反过来,被星光照亮的尘埃云呈蓝色,如下图卵星云所示。这类似于我们看到的蓝天,它是由地球大气层散射的阳光产生的。

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卵星云。Credit: Raghvendra Sahai and John Trauger (JPL), the WFPC2 science team, and NASA/ESA

  穿过星际尘埃的光除了被阻挡通过外,也可以从尘埃云中反射出来。例如马头星云图像的左下角的蓝色亮点,这是一个反射星云。反射星云是恒星周围的尘埃气体区域,尘埃反射星光,使其对我们可见。例如下图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位于猎户座中的星云NGC1999。

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反射星云NGC1999。Credit: NA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

  回到我们生活的星球,我们都认同,雾霾是一种灾害天气,对身体不好,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正相反,星际中的雾霾却是恒星的摇篮。如果把密度很高的云团中的尘埃和气体攒起来,再挤压,分子云中的致密区域发生引力坍缩,最终形成一颗新的恒星,通常需要上百万年才能产生一颗恒星。例如下图是邻近旋涡星系M33中的星云NGC604(位于270万光年之外的三角星座)的恒星育儿所。我们自己的太阳系很可能也是这样诞生的,所以我们都是由星尘组成的。随着恒星演化,最终回归星尘,并重新开始循环。

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星云NGC604。Credit: Hubblesite.org

  下图为我们展示了宇宙尘埃的生命循环。尘埃在恒星中形成,并在恒星演化的最后阶段释放到星际介质中(恒星的星风或大质量恒星的爆炸中被吹走)。然后,尘埃在恒星之间的气体云中被“回收”,聚集成云,尘埃颗粒通过辐射过程冷却,再通过凝结而增大,再形成行星的种子。当新一代恒星开始形成时,其中一些尘埃被消耗掉。随着新一代恒星演化到脱离主星序时,这个周期又开始了。

 宇宙雾里看花(1):天文观测与星际消光 

宇宙尘埃的生命循环。Credit: the website of Herschel Space Observatory

  作者简介

  王舒,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201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大学KIAA fellow。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星际消光,星际尘埃的性质和尘埃消光模型。

  陈孝钿,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201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恒星物理与宇宙距离尺度研究。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