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12日,大食物安全与全球农业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办。会上同步举办了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大食物安全治理与智能政策实验室”数据库与云科研平台发布仪式,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作品《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新书发布仪式。
“‘大食物安全’之‘大’,不只是供给物种的拓展、来源空间的延伸,更关键的是对全球治理结构的重新建构诉求。”研讨会上,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资深委员、教授钟甫宁表示,这一理念要求以更高站位审视农业发展价值,以更宽视野把握粮食体系演进规律,以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推进国际合作,背后是对农业角色、食物资源、治理边界、政策工具的全方位重构。
作为《健全高水平开放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的核心作者,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晶深入解读了这部成果的研究背景与核心观点。她表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通过立足国内、统筹国际市场,实现了粮食供给的高安全水平,但当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进口量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5以上,“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保障粮食安全始终离不开对国际市场与海外资源的合理利用。
朱晶提出,高水平开放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想挡挡不住”的过度进口冲击,受国内外粮价差距影响,超出正常产需缺口的“非必需进口”持续增加,冲击粮食自给率;二是“想做不能做”的政策约束,以粮食最低收购价为代表的“黄箱”支持政策,既面临弥补国内农业竞争力不足的压力,又需应对WTO规则下的争端挑战;三是“想进有风险”的国际粮源不确定性,世界市场波动、地缘冲突等因素加剧了进口稳定性风险;四是“想为难作为”的全球治理困境,多边贸易规则失调、仲裁机制失灵,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仍需加强。
针对这些挑战,朱晶提出,必须突破传统的产需“二元平衡”思维,构建生产-消费-贸易“三元平衡”新框架,将国际市场利用纳入国家粮食供应顶层设计;在政策优化上,要推动农业支持从“黄箱”向“绿箱”转型,用足WTO规则允许的补贴空间,加大农田整理、水利设施、农技研发等一般服务投入,同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从“保基本、保成本”升级为“保价格、保收入”;在进口风险防范上,需依托“大食物观”拓展进口多元化,不仅要丰富来源地与品种,还要把握粮食品种与动物性食品的替代关系,提升供应链韧性;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应从“规则跟从者”转向“改革参与者”,通过推动粮食领域务实合作、参与国际议程设置,为全球粮农治理体系变革贡献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徐志刚在介绍“大食物安全治理与智能政策实验室”时,进一步阐述了平台对粮食安全研究的支撑作用。他表示,该实验室作为江苏省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依托学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深度融合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重点学科,并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共建,已形成一支40余人的科研团队。
徐志刚表示,此次发布的数据库与云科研平台,将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政策模拟、国际市场风险预警、全球农业治理研究等功能,为“大食物观”落地提供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助力破解粮食安全领域的复杂问题。
研讨会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下,中国粮食安全已进入“高安全与高压力”并存的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既需夯实国内循环基础,也需提升国际循环利用能力;既需转变传统思维,也需通过平台赋能、政策创新、全球合作健全开放型保障体系。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农业转型期国家食物安全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江苏省大食物安全治理与智能政策实验室、江苏农业现代化研究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全球农业发展研究院(筹)联合主办。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科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代表共计150余人参会。(光明网记者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