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10月11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平行论坛“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聚力科创协同全球共筑气候韧性农业”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气候韧性农业的战略框架、理论创新、技术落地与政策实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全球粮食体系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正在深刻重塑农业生产环境。当下,全球平均气温已突破《巴黎协定》预设的1.5℃温升目标,农业不仅面临“保产量”的挑战,更需构建“有韧性的食物供应链”。中国农业大学愿联合国际伙伴,推动韧性农业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为全球粮农体系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致辞
美国环保协会(EDF)副总裁秦虎在致辞中分享了全球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经验。他介绍,EDF正通过三大核心领域推动农业转型:一是推广精准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提升农户气候适应能力,将农田转化为碳汇;二是联合科研机构探索牲畜饲料添加剂、精准氮肥施用等技术,降低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三是搭建乳业甲烷行动联盟等国际平台,促进跨区域协作。他期待本次论坛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注入创新动能。
美国环保协会(EDF)副总裁秦虎致辞
中国气象局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在致辞中指出,气候变化已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北方高纬度地区降雨增多成为显著趋势。中国气象局正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通过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为农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他呼吁加强气象学与农业科学、数字科学的融合,加速韧性农业技术落地,守护粮食安全。
中国气象局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致辞
主旨演讲环节,法国农科院副院长Jean-Francois Soussana以Building resilience and climate neutrality: climate proofing EU agriculture为题,分享了欧盟在构建气候中性农业、提升农业气候适应性方面的政策框架与实践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会军深入剖析“全球变暖加速与气候极端化加剧”的趋势,为理解气候韧性农业的现实背景提供科学依据;美国环保协会气候韧性食物系统高级总监Jennifer Chow围绕Future Fields: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Climate Resilient Agriculture,提出未来气候韧性农业的发展路径与关键方向;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大气象系教授郑大玮聚焦“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与技术途径”,从技术实操层面分享了可落地适应方案。
随后,论坛围绕“韧性农业的全球战略框架与理论创新”“韧性农业的技术落地与政策实施路径”两大主题开展圆桌讨论。(记者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