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摘 要:本次社会实践以服务乡村振兴与平安建设为背景,团队深入北京、辽宁、江苏等六地农村,通过走访、科普、问卷等形式开展安全宣传与应急培训,旨在提升村民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实践发现,南北方因地理、气候和产业模式不同,安全风险类型存在差异:北方更关注自然灾害与消防安全,南方更重视公共安全与防溺水。问卷显示村民生存性安全知识较好,但交通安全等规则性知识薄弱。南北应急机制亦不同,北方侧重群防群治,南方更具制度化和创新性。实践表明,乡村安全治理应因地制宜、促进经验交流,为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证参考与青年智慧。
关键词:乡村安全、南北差异、应急能力、治理体系
一、实践背景
1.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与平安乡村建设部署
团队实践积极响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平安乡村”等重点任务。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环境,实践团通过精准化的安全科普,将“平安乡村”建设要求落实到基层末梢的具体行动之中,致力于补齐乡村安全短板,为乡村振兴和平安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2.贯彻落实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与安全宣传“五进”要求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对标对表《“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安全宣传“五进”)的要求。团队深入不同地域的村庄,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知识普及和应急技能培训,切实推动安全宣传“进农村”“进家庭”,大力提升村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3.以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强调“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团队对六地安全应急体系进行对比调查,其根源目的就在于深入理解不同区域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与差异,探索如何更好地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组织能力、完善应急状态下村(社区)的动员与处置机制,为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供实证参考。
综上所述,本次社会实践立足于国家乡村振兴、应急体系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共同要求,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科普行动,为提升乡村安全治理水平、夯实国家安全基础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二、安全科普过程
2025年7月-8月,乡安吾事2.0社会实践团赴北京妙峰山镇、辽宁阜新市哈桃村、江苏徐州新蟠桃社区、河南南阳市楼上村、湖北方勤村六地进行走访调查,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知识科普活动。
图1 采访村支书与村民
本次社会实践首站选在河南楼上村和湖北方集村。我们在此尝试了多种活动形式,旨在探索最佳实施方案并与村民建立良好互动。通过采访村支书、设立宣传点、与儿童小范围互动及开展小型安全知识讲座等方式,我们取得了良好成效,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
图2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
在山西洪洞县杨曲村,我们结合前期调研成果,撰写了《关于杨曲村安全科普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提交村委会,获得了大力支持与广泛认同。随后,我们将北京妙峰山镇作为重点科普对象,将科普形式横向拓展:举办了以洪涝、滑坡、泥石流防范及森林防火为主题的大型系统讲座,并进行了为期2天的入户走访(深入走访6户,共走访10户)。我们首次试用团队自制的科普智能体模型,与村民互动问答、识别家庭安全隐患,并采访了多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老党员。在妙峰山镇的水峪嘴村(该村为2023年“7·29”特大暴雨重灾区),我们了解到村委会曾根据预警提前组织村民进行大规模转移,尽管财产损失惨重,但最大程度避免了人员伤亡,这体现了精准预警和高效应急响应的价值。
图3 开展安全知识座谈交流
图4 村委会合影留念
在辽宁哈桃村,我们针对家庭安全隐患,纵向深化科普力度,深度访谈8户村民,共覆盖30余人,发放并回收家庭安全自查问卷300余份,查找并协助整改安全隐患24处。在江苏马庄村,我们通过增加覆盖人群、制定差异化策略来提升宣传效果,比如为老年人组织畅谈分享会,为儿童设计融入游戏和手工的科普体验日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安全宣传成效。
图5 对村民进行深度访谈
图6 面向儿童开展安全知识科普
图7 村民家中合影留念
三、因地制宜的科普内容设计与实施
通过走访,我们对比了以北京妙峰山镇、辽宁哈桃村、山西杨曲村为代表的北方乡村和以徐州马庄村、河南楼上村、湖北方集村为代表的南方乡村。两地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产业模式和生活习惯不同,安全知识结构差异显著。
北方乡村,我们依据各村庄风险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在妙峰山镇,围绕2023年“7·29”特大暴雨灾害,组织讨论座谈会与故事分享会,邀请亲历者讲述经历,共同探讨灾害应对措施的优化空间。在哈桃村,结合当地洪涝痕迹与村民实际关切,同步开展交通安全与火灾隐患排查。在山西洪洞县,重点针对麦场火灾、秸秆焚烧与冬季煤炉中毒等突出问题进行科普宣传。
南方乡村,马庄村聚焦公共安全与企业消防,实地检查香包厂、纺织厂消防设施,了解企业应急预案;在河南楼上村,重点宣讲煤气中毒案例、农用车安全与防溺水知识;在湖北方集村,则以交通安全为核心,结合农用车载人侧翻等真实案例,强化道路风险意识。
经过调研,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乡村整体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区,而安全问题又各有其特殊性,每个村庄的安全风险排序都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产业模式和生活习惯直接决定。如妙峰山镇位于太行山深区,2023年“23·7”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冲毁道路、房屋,造成了严重生命财产损失,故而自然灾害问题严重;马庄村作为全国文明村和旅游目的地,常年举办庙会、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人流密集,因而公共安全问题颇为重要。因此,有效的安全治理必须因地制宜,抓住主要矛盾,资源投入和科普宣传都应向排序第一的风险倾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表1 中国北方、南方乡村安全结构差异对比分析表
四、村民安全认知的地域差异分析
在上述6省地我们累计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且有效调查问卷336份。同时,我们对村民安全知识正答率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2 中国北方、南方村民安全知识正答率对比分析表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南北乡村在安全知识掌握上呈现结构性差异。自然灾害防范知识南北均保持高正确率(85%),体现了村民普遍掌握生存技能。北方村民在消防安全(85%)与生活安全(85%)上表现突出,秸秆禁烧和森林防火由政府年年强制推行、防中毒知识已成为“肌肉记忆”;南方村民在防溺水知识上,有儿童的家庭了解更多,且在公共安全(75%)方面领先,反映出产业化、旅游化发展对现代风险认知的塑造作用。交通安全是南北方村民的共同短板(北方60%,南方70),显示规则性知识普及仍待加强。
总体而言,直接关乎生存的安全知识掌握最佳,而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影响知识结构:北方呈现“生存保障型”知识体系,南方则偏向“发展应对型”,印证了经济基础对安全认知的上层建筑作用。
五、安全体系对比分析
同时,我们针对6省地的具体安全举措,从安全应急响应、安全资源、安全管理监督以及安全宣传科普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以期全面了解中国乡村安全体系建设情况。
表3 6省地安全体系对比分析表
从五维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在应急响应方面:北方以网格化管理和季节性响应为主,南方则呈现组织化(马庄村)或平灾结合(楼上村)特征。初期安全响应多由于地理、资源等因素以乡土互助为主,群力群助,邻里基础好,村民与村干部守望相助;
在资源分布方面:除妙峰山镇、马庄村凭借外部支持或自身经济优势资源充沛,其他村庄多依赖上级拨款;
在管理监督方面:北方侧重网格化与季节性巡查,南方制度化和常态化更明显;
在宣传方式方面:北方善用警示演练、唠嗑广播等接地气形式,南方更多采用文创融合、与消防站、志愿队联合宣传等创新手段。
本次跨地域实践证实,有效的乡村安全治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安全科普应精准聚焦当地排序第一的风险,将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北方“群防群治”的基层优势与南方“制度化防控”的先进经验具有重要互补价值。未来,乡安吾事2.0社会实践团希望能够推动南北安全治理经验交流互鉴,构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具备韧性的乡村安全共同体。通过本次实践,我们不仅传播了安全知识,更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理解,为乡村振兴中的安全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乡安吾事2.0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陈 斌 张姜博南
团队成员:黄上元 刘奕涵 于佳雪 王立恒 方希诺 牛誉霏 李 想 张斯涵 李佳涵 胡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