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番荔枝目前是我国具有极好发展前景的优稀水果。夏秋季节收获的番荔枝果实常温放置3到5天即软熟并伴随开裂,存在货架期短的问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近日宣布,其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番荔枝果实软化和开裂的分子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期刊《LWT–FoodScienceandTechnology》。研究通过揭示了温湿度条件通过调控淀粉代谢通路影响果实成熟进程的科学规律,为延长番荔枝货架期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低温缓解果实贮藏期间成熟和开裂的理论模型
研究团队通过设置28℃、32℃常温和15℃低温等共5种温湿度组合,系统评估了番荔枝果实的贮藏表现。特别针对28℃常温与15℃低温贮藏条件下的果实开展转录组学分析,发现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在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度最高,涉及485个关键基因。
其中,低温高湿处理(15°C+95%RH)抑制了GWD、LSF2、BAM3、BAM9、ISA3和DPE2等淀粉水解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了β-淀粉酶和淀粉脱分支酶活性,并增加了蔗糖和海藻糖的浓度以抵抗低温胁迫,减缓了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速率,并降低了果肉的相对含水量,有效地减缓了果实的成熟速度和裂果率。
而较高温度和较低湿度(28°C、32°C、70%RH)处理则促进了上述过程。温度和湿度通过调节淀粉向可溶性糖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网络来影响淀粉到糖转化的速率,从而影响果实的成熟和裂果。
本研究的结果为水果软化和裂果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改善番荔枝的保质期和品质奠定了基础。(光明网记者 李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