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月9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谭斌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全谷物作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升全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关键力量。
谭斌介绍,全谷物是指保留了谷物全部可食用部分(胚乳、胚和种皮)的谷物,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富含更多的营养成分。研究显示,全谷物中维生素B1、B2、叶酸、烟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等矿物元素的含量比精制谷物高出40%~90%,这些微量营养成分在支持大脑功能、保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外,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例如,全谷物糙米的膳食纤维含量约为4g/100g,全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2g/100g,而黑麦和大麦的膳食纤维含量更是高达15g/100g。我国成年人膳食纤维的日推荐摄入量为25~30g,但目前人均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仅有10.2g,远远低于推荐标准。因此,用全谷物代替精制谷物,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改善肠道健康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谭斌强调,全谷物在预防慢性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坚持每天摄入50g全谷物,可使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降低2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0%、癌症死亡率降低12%、全因死亡率降低15%。国际疾病负担跟踪调查也显示,全谷物摄入量不足是慢性代谢性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二大膳食风险因素。
“全谷物不仅有助于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还因其环境友好性而受到青睐。与红肉、家禽、鱼、加工肉类等相比,全谷物对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特别是大麦、青稞、荞麦等杂粮,更加耐寒、耐旱、耐贫瘠,对土壤更为友好。”谭斌进一步解释。
全谷物是一个天然的“营养素包”,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代谢性慢性疾病的风险,已经成为全球学界的共识。谭斌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谷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极大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增加全谷物摄入量。例如,新加坡政府推出“全政府健康餐饮”政策,建议全谷物填满餐盘的1/4;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政府在公共设施推广增加全谷物消费;欧洲食品信息委员会发起“改吃全谷物”行动等。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全谷物消费占比已达20%~35%,其中德国2021年人均全谷物日摄入量高达132.6g,占比达33.93%。
相比之下,我国全谷物消费占比还不足1%,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谭斌表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米白面”消费习惯所致。精制谷物口感更好、更易保存,但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不利于健康。
面对全谷物消费占比低的现状,谭斌认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打通全谷物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堵点,改变消费者‘不愿吃、不愿买’,企业‘不愿产’的局面”。要通过开展“全谷物宣传引导行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多渠道、多主体、多场景的全谷物科普活动,做到既“迎合”,又“引领”,生产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全谷物新产品,从而增强全谷物产业供给。
谭斌强调,推动我国全谷物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谷物好营养 更健康”的目标,为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作出积极贡献。(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