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光明网2024-12-23 18:10

  12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城乡融合”为主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出席并致辞,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梅旭荣共同主持。

  杨振海指出,聚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探讨中国乡村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政策举措和实现路径。这是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发展,实现中国农科院从“一农”向“三农”转变,更好地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安排。

  会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陈晓华宣布乡村学分会成立的决定,该分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乡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将有助于汇聚更多专业力量,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乡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推动我国乡村事业的全面发展。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梅旭荣宣布“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学术研讨会”推荐论文名单。研讨会同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副会长龙花楼,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明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会长胡向东,围绕乡村研究做主旨报告。会议期间,特别印发了《农经观察报告合辑》,收录了自2020年“农经观察”会商开展以来,各领域专家学者针对每期核心议题所展开的深入研讨与宝贵建议。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发布了《中国乡村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中国式乡村学说的初步探索入手,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方针、导向、抓手和目标,剖析了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迭代升级的政策取向、任务清单和研究重点。报告指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理论内涵丰富、快速升级,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农村贫富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农业科技差距、城乡“数字鸿沟”这六大差距,以提升产业兴旺度、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为城乡融合的关键抓手,清除“浪费论”、“规模论”和“政绩论”等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障碍,以差异共生、平等共进、和谐共存、互利共赢为目标,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

  报告指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政策取向上,要坚持制度规划的五个一致性,即政策工具与工具箱的一致性、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市场与政府的一致性、发展与保护的一致性、传统与现代的一致性。在公共政策的设计上,要坚持四个标准,即目标精准性、总体协同性、执行便利性、预期稳定性。梳理问题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受益对象清单、各级书记决策事项清单这“四个清单”,实现提升农业政策的精准支持和保护。从构建调动种粮务农积极性的制度体系,夯实多予少取的农民增收保障制度,制度上保障小农户同步进入现代化,制度上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构建优中之优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这五个方面加强研究,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伴随着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术研究也跨入了新时代。报告突出五个热点及创新点,且具备鲜明的学术和教学双重属性,在学术属性方面,坚持建立中国式乡村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属性方面,出版了首部乡村振兴教材,将乡村学课程辐射到农业大学,坚持推进乡村学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旨在将青年学生培养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据了解,中国农科院在成立乡村振兴学院,设立乡村发展重大任务体系之后,又实施了设立乡村学术会议、成立乡村学分会、发布乡村研究报告、推荐乡村学优秀论文等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农科院学科结构由“一农”到“三农”的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着中国式乡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农学硬技术与乡村软科学实现了由分割式布局到融合式布局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部委、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媒体等部门代表,中国农科院院属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及研究生代表300余人现场参会,发布会同时进行网络直播,36万余人参与了线上观看。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主办。(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温故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 帕米尔高原上的蒲公英老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