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管护有技巧 土沃肥力高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管护有技巧 土沃肥力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4-05-23 09:17

  5月,黑龙江齐齐哈尔广袤的农田里,旱田和水田即将播种完毕。翻整一新的黑土连成片,枯黄的秸秆经处理后和黑土混在一起,随着气温升高加速腐化,为黑土增肥。

  作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齐齐哈尔地处嫩江平原,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5%以上。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30多亿斤,增量全省第一。

  近日,记者走进齐齐哈尔的黑土地保护重点县,一探当地为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作出的努力。

  如何“缝合”侵蚀沟?

  填埋复垦,建设高标准农田

  “以前下大雨时,水流急得像牛犊一样在地里横冲直撞,把沟冲刷得又深又宽。”回忆过去,克山县西河镇联民村农民韩晓宇仍觉得心疼。一年年雨季过后,韩晓宇的农田里留下了又宽又深的侵蚀沟,农机得绕着沟走,费时费力又费油。

  “黑土土壤疏松,抗蚀能力弱。”克山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洋介绍,降雨量大时往往会出现水土流失,随之就会形成侵蚀沟。

  怎样“缝合”韩晓宇家农田里的“伤口”?

  “这属于小型侵蚀沟,具备治理恢复的条件。”县里水务部门黑土治理专家张金福来地里察看后说。在侵蚀沟治理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韩晓宇家的农田进行了治理修复:沟头,建造石头谷坊拦截急水;沟内,通过秸秆填埋、上层覆土、下设暗管和渗井导排水等侵蚀沟复垦技术进行农田修复,恢复耕种。

  这样完善的治理方案,来自克山县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的成果。2023年,双方共同探索完善侵蚀沟秸秆填埋治理方案。在填埋复垦的基础上,增设石笼沉井和沟底暗管,消除复垦后再遭水蚀的隐患。

  “现在地里的‘伤口’愈合了,治理后的地块玉米总产量达2.3万斤,比治理前提升了1万余斤。”韩晓宇说。

  在拜泉县三道镇利华村,1.9万亩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5米多宽的水渠纵横其中,沟渠用水泥块衬砌;3.5米宽的机耕路用砂石铺就,通向农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优质田背后,是持续进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得到了有效整治,在田间修建了沟渠桥涵,水路畅通,避免了侵蚀沟的形成。”拜泉县农业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张树伟说。

  近年来,黑龙江开展全省侵蚀沟治理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累计治理侵蚀沟3.3万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868.6万亩,累计建成面积达1.08亿亩。今年,黑龙江还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万亩、治理侵蚀沟1.2万条。

  怎样解决“破皮黄”?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

  富裕县繁荣乡永丰村农民满金龙种了近30年地,见证了黑土地的变化。

  曾经,“黑土地变成了‘破皮黄’,犁都得悬着点翻地,犁深一点就露黄土。”满金龙很忧虑,“这么好的黑土地,可不能让咱们给种没了。”

  2006年开始,在县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满金龙在村里率先改变过去秸秆离田、整地起垄的耕作方式,尝试保护性耕作。渐渐地,满金龙尝到了甜头: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免耕播种还能节约成本。

  从自己干到成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满金龙所在的合作社如今拥有60多台套大型农机。三年深松一次土地、地里施用有机菌剂加速秸秆腐化、大豆玉米进行轮作……近年来,满金龙带领合作社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建设了1300亩的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

  大型农机在秸秆覆盖的田里播种完毕,满金龙满是笑容:“半米深的土层都有秸秆混合物,蚯蚓又回田里啦。”

  在泰来县宁姜乡雄壮村,经营了370亩水田的农民彭志浩也观察到了土壤的变化。

  “秋收时,翻地的‘大铁牛’将秸秆翻埋地下,无人机播撒了腐解的菌剂。腐熟一冬的秸秆,就慢慢变成了田里的肥料。”彭志浩说,他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已有6年,田里增加了腐殖质,每亩水稻增产近100斤。

  除了因地制宜推广旱田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的“龙江模式”和水田的“三江模式”等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齐齐哈尔还配套应用米豆轮作、深松整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肥沃耕作层。经专家测算,全市耕地质量较黑土地保护治理前提高0.5个等级。

  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完善,黑土地越来越好。2020年以来,黑龙江全省已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9850万亩,打造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化示范区31个。

  如何减少“风剥地”?

  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建立生态屏障

  走进富裕县富路镇永太村,只见防护林纵横交错,一排排杨树高大挺拔,把村路和农田匀称地隔开,田块基本被分隔成500米见方的面积。“这样既能防风固土,还能减少树影地、便于耕种。”富裕县林业工作总站乡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春良介绍。

  村路边、防护林旁,有一块平坦广阔的地块,这便是永太村农户华志耕种的大豆田。华志用手指着沿村路延伸的防护林介绍:“乍一看就是简简单单种两行杨树,其实却大有门道。田和林之间有专门的沟渠隔开,既能避免树根向田里延伸、影响庄稼生长,还能方便灌溉和排水。”

  “以前没有这些防护林,大风来了,黑土能被生生刮跑。”华志说,如今再也没有出现过“风剥地”现象。

  2023年,富裕县完成新植林1000亩,退化林修复面积2000亩,村屯绿化2350亩。乔灌木混种、路林渠结合、网带片交错……富裕县不断修复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为防治土壤风蚀打造了一堵堵防风墙,为高标准农田建立起一道道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离不开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甘南县农技中心副主任李哲帅说,甘南县大力推广新型肥料、测土配方施肥,同时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控技术,提升黑土质量。

  在长山乡永青村,村民李军拎着一袋子农药瓶,来到农药包装智能回收箱前,用手机扫码后,回收箱开启,一会儿就完成了回收,相应补贴自动打入他的账户。

  甘南县搭建农药包装废弃物智能回收管理平台,调动农民参与回收废弃物的积极性,减少了农药包装给黑土地造成的污染。全县建立113个村级回收站和1个县级储运回收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0%。

  目前,黑龙江加快推进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和防风固沙林建设,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布设监测点1万个,形成了耕地质量监测网络。记者 祝大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服贸会媒体吹风会及场馆探营活动在京举行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