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读山西省委一号文件:聚焦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解读山西省委一号文件:聚焦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3-28 21:04

解读山西省委一号文件:聚焦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新闻发布会现场。 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供图

  中新网太原3月28日电 (记者李庭耀)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8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今年山西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张软斌介绍,上述文件包括10个部分38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牢两条底线,突出四个重点,做到四个加强”。今年的主要指标是:一产增加值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一产固投增长7%左右。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方面,山西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开展单产提升行动,扩大大豆油料种植,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725万亩以上,总产不低于上年、力争有所增加。同时抓好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方面,压紧压实各级责任,聚焦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重点领域,聚焦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重点区域,强化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确保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

  张软斌介绍,上述文件突出特优农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民增收四个重点。

资料图:山西临汾的农田景象。 李庭耀 摄

  资料图:山西临汾的农田景象。 李庭耀 摄

  在特优农业上,山西将打好特色优势牌,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全链条推动特优农业发展。今年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30万亩。支持杏花村汾酒、平遥牛肉、清徐老陈醋、上党中药材、代州黄酒等5个特色专业镇和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推动100个乡村e镇建成运营。

  在乡村建设上,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强化村庄规划引领,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今年将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在乡村治理上,以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星级文明户创评等有效做法,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在农民增收上,落实促进农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稳定农民务工就业,增强乡村产业带动能力,增加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同时,山西还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和党的领导。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抓好耕地建设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努力扩大水浇地面积。今年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85万亩,新增、恢复水浇地60万亩。

  科技创新方面,以种业振兴、农机装备为重点,在农作物和畜禽良种选育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研发应用上取得新进展。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主要畜禽良种供种保障率达到86%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8%。

  政策保障方面,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健全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今年达到42%。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

  党的领导方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山西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继续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千家万户、走进田间地头,吃透省情民情农情,强化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推动山西省委、省政府“三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完)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