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良田沃野绘新图——江苏省如皋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良田沃野绘新图——江苏省如皋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来源:农民日报2022-11-04 16:53

良田沃野绘新图

  景象如画的如皋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

  江苏如皋,南依长江、东濒黄海,地处沪、苏、通长江金三角“支点”,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陆的地区之一,因气候条件“最适宜于人之生存、物之繁殖”,被国际自然医学会确认为第六个世界长寿乡。

  然而,坐拥107.94万亩耕地面积的如皋,一度饱受高沙土“土壤多沙、极其贫瘠”之苦。1958年,斗志昂扬的如皋人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治沙斗地”,从“低改高”“夏改春”“旱改水”试点,到全面推进“削平高沙土,实行旱改水”,完成了全市高沙土平整改造的创举。

  迈入新时代,如皋继续发扬“治沙精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高站位规划、高质态建设、高效益“使用”,走出了一条粮食丰产丰收、产业融合并进的如皋新路子。

  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创新“引擎”

  “高沙土、龟背驼,下的雨水四边流”“麦秆儿长得筷儿高,三亩麦子一担挑”“高沙土上长杂粮,农民没的米饭尝”……这是过去如皋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治沙改土”、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曾经的“龟背驼”如今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近年来,如皋围绕农田规模化、宜机化、生态化目标,构建“全市一盘棋,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制度”新格局,全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加速,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如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高位推进,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项目镇(区、街道)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市级层面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商会办机制和督查推进机制,形成了全市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如皋在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筹资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今年,全市在建高标准农田11.12万亩,共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亩投资标准达4000元以上。

  为实现以专业管理促进质量提升,以市场化竞争促进投资节省,2021年,如皋改变以镇(区、街道)为单位落实施工主体的“惯性思维”,将2-3个镇(区、街道)作为一个项目标段进行项目建设,引入代建模式,由国企富皋万泰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代建,自项目立项至质保期结束全过程一体化、专业化管理。

  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柳杰军表示,以往农业农村部门既是项目的管理者又是实施者,是集“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的畸形错位,代建模式“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彼此分离、相互制约,有效带动了各自角色归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保证工程质量是真正实现“高标准”的必要条件。为此,如皋专门设立部门监管、专业监理、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其中聘请村里老党员作为村级监督员参与现场监督;及时公布建设内容、技术要求、施工要点等信息,营造“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监督氛围,切实把实事办出实效,办到老百姓心坎儿上。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4.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9.26%。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苏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高质高效推进,夯实产业根基

  节约耕地明显、灌溉用水效率高、运行管理方便、工程寿命较长……说起暗渠的优点,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杰如数家珍,暗渠管道埋深0.7-1.0米,基本不会影响渠上方农作物生长,管道内常年有水,生物正常生存,与混凝土明渠相比,生态效果更为明显。

  事实上,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暗渠管道工程在如皋已有近40年的应用历史。高沙土土质沙性、颗粒粗厚、蓄水能力差等特性,决定了如皋必须找到适应本市农业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仅在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暗渠建设工程量约为明渠的5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进一步破解耕地资源紧张难题,如皋将目光瞄准了排水沟,创新将排水沟宽度由2-3米缩窄至1米以下,并采用生态砖叠砌的方式建成“生态长廊”,在保障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溢出耕地资源。

  针对排水沟易淤积、难管护等问题,如皋又率先引入了生态护坡工艺,通过生态砖、草皮、土体的相互作用对坡面进行防护加固,不仅能避免沟渠过度硬质化,而且能降解农田里残存的化肥农药,还美化了田园环境。

  朝着“绿色生态”“优质精品”发展方向,如皋探索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步伐不断加快,将农田建设与水环境治理相结合,构建“一循环、两调节”农田尾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农田退水微循环,资源再利用,探索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

  站在城北街道天河桥村的地头,成片成片金黄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际,每400米“镶嵌”着一条生态沟渠……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副科长庄中建介绍,这是天河桥村今年启动的生态沟渠试点项目,正是对尾水循环再利用的一次重要探索实践。

  “肥水不流外人田”。作为农田的“毛细血管”,沟渠是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的最后一环。农田尾水通过生态沟渠进入专用蓄水池,利用循环泵输送返田灌溉,直到尾水“肥力”被农作物反复吸收,达到排放标准。“节省了灌溉用水,提升了灌溉效果,同时更加绿色环保。”庄中建说。

  天河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军介绍,村“两委”还引导村民向蓄水河道内投放鱼苗养殖,一方面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净化功能,另一方面养殖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提升群众参与沟渠管护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浦东社区则乘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能灌溉技术的东风,试点建设了泵站、渠道、农田“三位一体”的节水灌排系统,实现渠道水位恒定和田间自动灌水,同时也可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控制,让“下游无水”“溢堤毁渠”成为历史。

  从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生态化改造,到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再到“智慧升级”灌排系统,如皋坚持把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不断改善全市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激发发展潜能,赋能乡村振兴

  “以前土地不成片,收一家就要开仓存一家的粮食,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成片收割、满仓存粮,机械成本亩均降低4-5元,效率提升了一倍还多!”白蒲镇顾岱村同心家庭农场主吴迪林说,“农场拥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30多台套,可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为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如皋坚持统筹推进土地规模治理,突出耕地连片整治、集中开发,规模由连片500亩提升至1000亩再到2000亩,探索整村推进区域化治理模式,以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模效益。

  高标准农田对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作用明显。近几年来,如皋粮食产量稳定在67万吨,其中优质小麦良种、优质食味稻米种植占比分别达98%、80%。今年夏粮又取得了面积、单产、总产、价格“四增”的好成绩。

  “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皋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的前提下,构建了花木盆景和“三黑三白”(黑塌菜、黑鱼、黑猪及优质大米、白萝卜、白蒲黄芽菜)等特色产业格局;“苏·皋长寿”集体商标、“如皋黑塌菜”省级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玉兔”“长寿”等企业品牌、“蒲塘”等江苏农产品品牌和“如皋大米”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黑塌菜是如皋特有的蔬菜品种,也是全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21年,全市以搬经镇为核心,将规模种植面积扩大到2.1万亩,建成70亩黑塌菜种源繁育基地,百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个,形成集品种、种植、加工、冷藏、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带动农民创业就业1.18万人,人均增收5200多元。

  “我们通过举办镇级、村级节庆活动,组织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承办周边县(市、区)的农民培训等多渠道引流,让优质稻米、农场果蔬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提升20%以上。”磨头镇丁冒村党总支书记顾平说,“村里正在开发民宿、农庄等农旅融合新业态,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不只是丁冒村,如皋各镇村通过将高标准农田内涵外延,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田发挥高效益,让农民获得高收益。

  打造一批规模大、生态优、效益高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十四五”末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达80%以上,争创区域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市……如皋正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清晰、信心更足、步伐更快,新时代的如皋人必将延续“治沙精神”,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