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立体套种促高产增收

来源:经济日报2022-10-09 17:07

  近日,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随着收割机的阵阵轰鸣,玉米经过摘穗、剥皮,最后倾泻进车厢,堆得满满当当;一旁的大豆长势喜人。

  “这是玉米套种大豆,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通过玉米、大豆高矮作物空间错位搭配,发挥立体种植优势,提高复种指数,有望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告诉记者。

  今年,铁岭市4个规模经营主体建立了4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千亩方”。赵玉国所在的合作社被确定为“千亩方”种植基地后,采取“2∶4(2行玉米、4行大豆)、4∶4、6∶4”的玉米、大豆间距处理模式,有效推进了大豆与玉米的兼容发展。

  玉米、大豆属于同季节种植的农作物,长期存在着“争地”矛盾。铁岭市推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将玉米、大豆“聚”在一起,既能保证玉米亩产不减产,还可收获一季大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使两种作物都通风透光。采取密植,玉米每亩地可种植6600株,约为普通种植模式的2倍,大豆还能种6000株左右,可以达到最优收益。”赵玉国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蔡牛张庄合作社向科技要效益。“在播种期间,我们使用北斗导航定位的无人驾驶系统,可以实现播种精确无误。合作社还采用了‘配优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的技术,促进高产增收。”赵玉国说。

  受前期降雨偏多、积温偏低影响,今年辽宁的农作物成熟期晚于常年,适宜收获期缩短,收获作业将较为集中。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紧盯作物生育进程、气象条件和农机保有情况,分区分类施策,精准精细指导,强化农机调度,在适宜期集中完成收获,确保颗粒归仓,把“丰收在田”转化为“丰收到手”。

  “今年铁岭的玉米等作物生育期延迟,推广适时晚收。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收获时间。督促生产者提前做好农机供给、维修服务,确保作业安全前提下,提高收获质量,最大限度扩大机收面积、加快收获进度,努力实现颗粒归仓。”铁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温济聪)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图书馆:周末来读书

  • 西安铁路工业遗存变身市民乐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