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封来自全国农技中心的贺信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一封来自全国农技中心的贺信

来源:中国科技网2022-10-08 09:33

  9月30日,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正在田间忙于全省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千亩方测产的万书波团队收到了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贺信,其内容与前者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主推技术的“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关。

一封来自全国农技中心的贺信

图为测产现场。李新国 摄

  贺信中说,围绕解决我国油料作物生产中存在的“粮油争地”问题,山东省农科院万书波研究员带领花生栽培团队,连续13年开展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种植模式,探索出适于机械化条件下的粮油均衡增产生产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种植模式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多等生产问题。

  实际上,这封贺信来得并不突然。

  9月30日当天,来自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对万书波团队用新技术模式种植的千亩方(1000亩以上,少于10000亩的方划为千亩方)地块进行测产,结果显示:每亩可收获玉米561.3公斤、花生179.0公斤,同时收获玉米秸秆1998.5公斤、花生秧797.2公斤。而该模式下收获的花生秧与玉米秸秆混贮,可调制成优质饲草。

  对于上述结果,测产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汤丰收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增加了300多斤花生,按照今年的行情,就是额外增加近一千元的收入。

  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所长张正用一组数据向记者解读:实验表明,与全株青贮玉米饲草相比,花生秧、玉米秸秆混贮饲草养殖肉牛,每增重1公斤,成本降低0.5元。照此,每亩地可多收入2.5吨左右的优质混贮饲草,仅这一块,每亩地便多收入1500元。

  记者了解到,聊城市是粮食生产大市,传统种植小麦-玉米,但受种粮效益相对较低的影响,农民单纯依靠粮食种植收入偏低。为破解上述痛点,聊城市高唐县创新试验、示范推广万书波团队的“玉米-花生间作互惠型种植模式”。

  聊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科科长樊春燕向记者表示,早在2016年,中国工程院4位院士便对“夏玉米夏花生宽幅间作栽培技术”进行测产验收,并给出“比纯播玉米每亩增收500元以上,同时促进下茬小麦增产5%-10%”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高唐县于2021年建成了3000亩玉米-花生间作示范基地,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米边行优势、花生生物固氮作用,实现粮油均衡增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

  “实践证明,科技可赋能,收入能翻番。”对受益者高唐县清平镇党委书记刘传华来说,这句话显然有感而发,“我们试验推广玉米花生间作‘3+6’新模式,边上种3行玉米,中间种6行花生,1亩地种4分玉米6分花生,确保4分玉米与传统种植1亩地产量相当,实现了‘玉米不减产,花生保增收’,间作分别比玉米、花生纯播亩均增收900元和400元。”

  新模式、新技术的叠加,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一亩变成两亩田,亩均增收近千元”的效果,清平镇也完成了“粮—饲—牧—肥”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条。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鼓励研发新模式化解“粮油争地”矛盾。现场专家认为,上述新模式的优势既在于可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稳粮增油;同时在该模式下,花生秧和玉米秸秆混贮可高值化利用;其次,该模式能够缓解“种养不协调”矛盾,实现种地养地结合。

  正因为该技术成熟度高,在我国黄淮、西北、东北及西南等地区,可因地制宜创制出成熟技术模式;同时,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的优势有助于其推广“一臂之力”。

  不过,好技术,推广好,还需要政策的倾斜。

  专家建议政府能够像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一样,将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纳入统一政策扶持的范围;同时,将玉米花生一体化播种机等配套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进一步推进该技术在山东和全国的落地转化。(王延斌)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