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场特殊的选美大赛开始了,头戴大红花的秦川牛在选美台上走牛步、展牛姿,为什么要给秦川牛选美,那还要从他的特殊经历说起。
80年代,农业机械开始在关中普及,曾经作为农业生产动力主力的秦川牛派不上用场了。“铁牛上岗,黄牛下岗”,秦川牛何去何从?当时,牛肉需求逐渐增加,秦川牛抗逆强、耐粗饲、肉质好,但前期生长慢、后躯欠发达,因此,秦川牛的肉用改良成了重点研究课题。
但是,肉牛选育改良的乱象频出,很多地方视杂交为万能,随意引入外来肉牛品种与本地黄牛杂交,“一杂了之”,杂交污染的后果不堪设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邱怀教授认为,应该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品种,把它的优点发扬光大,他提出秦川牛“点上选育保种、面上杂交改良”的方针,坚持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以引进品种导入杂交为辅,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秦川牛选育改良之先河。
从1993年起,昝林森开始随导师邱怀教授进行秦川牛的肉用育种研究,他秉承先生的远见卓识,以秦川牛的本品种选育为主开展工作。进入21世纪后,国际牛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肉牛产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求提升育种效率。
因此,昝教授团队开始探索分子、基因等现代育种技术在本品选育中的应用,2021年,成功研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牛芯片”,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在此基础上,昝教授还探索了多种现代育种技术,比如胚胎工程、超数排卵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可以使秦川牛的良种群体快速扩大。
经过俩代人数十年对本品种选育的坚守,如今的秦川牛已经今非昔比,综合性能可与国际上的知名肉牛相媲美,成功实现了从耕牛到肉牛的华丽变身。目前,全国的秦川牛以及其改良后代已经达到400万头以上,真正成为了既能为养殖户带来效益,又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牛业市场竞争力的金牛。(中国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