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贺建强:枣木上种菌菇,环保致富两不误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贺建强:枣木上种菌菇,环保致富两不误

来源:科技日报2021-04-27 16: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176649_lix_1619145211794_b.jpg

  贺建强手持枣木菌棒向记者展示向阳湾村种植的“枣菇” 史俊斌摄

  3月29日,陕西省榆林市晴空万里,黄河西岸边上佳县通镇向阳湾村的山顶上,几排塑料大棚半开着卷帘,枣木菌棒上长出的红枣香菇白生生的十分惹眼。这段时间,该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每天都要分几次赶到棚里查看香菇的生长情况。

  2015年以来,贺建强由外出创业自己挣钱的小老板转变为带领乡亲致富的主心骨,向阳湾村从此逐步由后进变先进,成了远近闻名的“枣菇村”。

  村子越来越富,贺建强也同步成长。获评2017年度“陕西省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的他,近期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回村创业中变成了“大个子”

  1983年10月出生的贺建强头脑灵活,打小便外出打工。从背砖块、扛石头做起,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创业初成并捞到第一桶金,成为向阳湾村内外公认的有本事后生。

  佳县是“中国枣乡”,这里的黄河滩枣驰名中外,泥河沟36亩成片的千年枣树群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向阳湾村坐落在山顶上,村里坡陡路烂,小车进村难,村民吃水也困难,长期被贫困困扰。因传统的红枣产业衰落,村里1900亩枣林收益低下。全村有228户621人,多数外出务工,在村居住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126人,个个发展无思路,户户致富无门路。

  “你这人敢闯荡,回来试一下,看能不能带领村里发展起来?”村里一些老者劝说贺建强,对他满怀期待。贺建强对村里的现状也颇有想法,决心带领村民搏击贫困。

  2015年5月,贺建强放弃城市生活,舍弃了外面挣大钱的事业,回到村里挑起了向阳湾村村委会主任的重担。他暗下决心干成几件实事,用实际行动回馈乡亲们的信任。

  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是他的切入点,刚开始上级没项目,他自己垫钱实施。打井解决吃水困难,建幸福院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修路建“两委”阵地,配娱乐设施,搭建无线网络。不到一年时间,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好了,这个村子与外面就连起来了。

  贺建强回村后的一举一动,上级部门和村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是进步,我的事业不是自己赚钱享乐。”贺建强回村创业中变成了“大个子”。2018年底,全村建档立卡人口59户126人全部脱贫。

  陕北枣菇第一村

  受气候条件变化与城市化冲击等因素影响,佳县的红枣产业一度萎靡不振,价格上不来、成熟无人摘、产品卖不出等问题突出。佳县县委、县政府围绕枣业提质增效,出政策、投资金、引人才、上项目,红枣醋、红枣酒、红枣羊应运而生。

  贺建强常立足枣业苦思冥想,颇费心思。他抓住各级帮扶脱贫攻坚的大好时机,争取扶贫项目。

  特别是2018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发现佳县利用枣木废料发展红枣香菇产业的前景广阔,于是带领27位村民赴商洛柞水考察。回来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议后,他又马不停蹄奔赴杨凌,登门拜访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杜双田到村里实地考察,随后请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团队进行调查分析,确立了红枣木—菌棒—香菇的产业发展思路。2019年8月,向阳湾村建成了占地60多亩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并投入运营。

  “村里的枣树每年春季都要塑形修剪,所以枣木原料不缺。”贺建强说,“因为枣木营养丰富,加上榆林阳光充足,气候干燥,所以枣木菌棒比其它杂木菌棒养菇周期短,出菇量大,花菇率高。”

  菌类种植利用了胡乱丢弃的枣枝,但是也产生了新的废料,怎么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10月,贺建强再次外出考察,赴“花菇之王”产地——湖北随州,引进了枣木—菌棒—菌丝—有机菌肥—枣树的循环生态种植方法。食用菌的废料菌丝蛋白含量较高,通过简单的加工可成为有机菌肥,用于枣园施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农业废弃物,又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20年,向阳湾村集体收入77.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3700元。生产枣木菌棒50万棒,生产干菇1.2万斤。今年计划安装自动化接种设备,预计年生产能力可达120万棒,能满足周边几个县的菌棒需求。

  “我们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具有陕北特色的枣木菌菇产业,掌握了从木屑加工、装袋、接种到养菇、出菇、烘干等菌菇生产的全部流程和技术。今后会把这项产业向周边其他村镇推广出去,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贺建强自豪地说。

  作者:史俊斌 鱼玉军 何艳艳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2025-10-27 10:34
近段时间,国产算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2025-10-27 10:33
24日至26日,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
2025-10-27 02:40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有一座特殊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它是全国32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科学家纪念馆。三层楼的建筑,让无数人致敬仰望、驻足流连。
2025-10-27 02:40
记者从在山东东营市召开的2025中日韩澳候鸟保护工作组会议上获悉:我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白鹤、青头潜鸭、黑嘴鸥、中华凤头燕鸥、朱鹮等多个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2024年、2025年同步监测越冬水鸟数量连创历史调查监测新高。我国连续6年开展“清风行动”,相关违法案件数量和违法犯罪人员数量明显下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25-10-24 10:21
光明日报银川10月23日电 记者张文攀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多年来,宁夏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工作,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5年实现“双缩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5-10-24 09:57
光明日报海口10月23日电 记者王晓樱、通讯员张阳日前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热带油茶研究团队在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进行油茶种质资源收集时,发现油茶新物种——五指山油茶。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叶绿体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确认这次发现的油茶为独立物种。
2025-10-24 09:55
自半导体产业诞生以来,光刻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集成电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微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彭海琳告诉记者,在芯片制造的光刻流程中,“显影”是决定图案成败的核心一步。
2025-10-24 09:54
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24 09:52
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机器人,从大数据分析到物联网技术,从节能改造到绿色转型……当前,我国制造业进入一个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新时代。其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利于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2025-10-24 09:51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2025-10-23 10:31
近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截至10月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人数超15.79万人,环比增长6.3%。
2025-10-23 10:27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10-23 10: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