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透视转基因育种:诠释基因横向传递的奥秘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基因故事 > 正文

透视转基因育种:诠释基因横向传递的奥秘

来源:光明网2021-01-13 09: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作物学会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统筹:程维红 徐琴

  策划:宋雅娟 赵清建

  作者:邢瑞霞 刘昌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现代生物技术与公众的生活越来越紧密,比如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医学、农业、工业、渔业、环保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虽然,公众对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误解和争议。但是,从全球来看,转基因产业发展迅猛。

  据不完全统计,从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西红柿)于1933年在美国上市以来,已经有150多种植物(包括大多数农作物)先后被进行转化改良,包括玉米、大豆等人类的主食作物,另外,有1000多种动植物已经或正在进行转基因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每年开展田间试验达数千次,发展中国家正在对约20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进行田间试验。目前全球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已增加至30多种,包括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主要性状是抗虫和耐除草剂。

  从学术角度来讲,转基因技术通常指把某一物种(或相同物种)的基因定向转移到另外一个物种(或相同物种)中。这一过程打破了物种之间遗传壁垒,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自然界中,这种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属于横向基因传递(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叫做基因的纵向传递(Vertical Gene Transfer, VGT),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朴素的谚语说的就是这样的遗传学道理。我们知道,自然界生物体外形与性状表现实质上都是由于我们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是一代又一代遗传下来的,也就是基因的纵向传递,这一过程中子代获得亲代所具有的遗传特性的现象,是自然界中最广泛的遗传物质传递方式。

  和基因的纵向传递相比,基因的横向传递确实显得有些“非主流”,是指在具有生殖隔离的不同物种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的细胞器之间以及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流动[1]。研究表明,在许多原核生物中,横向基因传递贡献了0.5%~25%的基因[2]。近十年,科学家在真核生物[3]、原核生物[4,5]、以及两者之间[6]发现了大量的横向基因传递现象,但大多数横向基因传递事件都是DNA的转移,尤其是在高等植物中,但也有研究发现存在mRNA的转移[7],甚至是整个细胞器发生转移[8]。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的结果。

  目前已发现的基因横向传递可以分为三类,包括(1)从原核生物到原核生物;(2)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3)从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图1)。已发现细菌细胞之间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有转化(transfer)、接合(conjunction)、转导(transduction)等方式,1959年,有研究报道大肠杆菌的高频转导菌株可以将遗传信息传递给特定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菌之间遗传物质的横向转移在细菌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透视转基因育种:诠释基因横向传递的奥秘

图1. 基因传递的方式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的遗传物质横向传递需要一个载体,细菌与病毒均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感染寄主细胞,二者均可担当生物个体之间遗传物质横向传递的载体。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是土壤中的农杆菌遇到双子叶植物的幼根时,可利用其自身的Ti质粒将与生长素代谢相关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上,入侵的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使植物生长代谢失调,影响其正常发育。另外,1991年,研究表明自然界存在某些特定的细菌能够入侵哺乳动物细胞,如弗氏志贺菌以及E.coli的入侵型菌株携带质粒进入哺乳动物细胞,质粒可以整合到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并稳定地在子代细胞中表达。

  除病毒和细菌外,一些低等的真核生物有时也可作为载体在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如一种常用的遗传实验模型动物—黑腹果蝇,其体内存在一种叫做Р因子的遗传物质,而与它近缘的数百个品种的果蝇中却没有发现这种因子,但在与其关系较远的一些果蝇(如南美果蝇)中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分析,科学家们推测Р因子可能是通过螨虫从南美果蝇横向转移到黑腹果蝇体内的[9]。另外,红薯的进化是遗传物质横向传递最天然的例子,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科学家发现来自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南美部分地区及非洲等地的291种红薯品种中都含有农杆菌的基因,这证明在人类开始食用红薯之前,农杆菌就已经把它的基因插入到了作物野生祖先的基因组中(图2)。

透视转基因育种:诠释基因横向传递的奥秘

图2. 农杆菌侵染红薯的天然过程

  高等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特殊的遗传物质传递方式:有性生殖,即雌雄个体之间通过配子的融合完成遗传物质在种内的交流。高等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这是高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保护物种稳定性而形成的一种机制。但是,生殖隔离并不是绝对的。高等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有时会突破生殖隔离的局限,进行遗传物质的横向交流完成生殖,这种跨越物种的遗传物质横向传递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骡子就是马和驴的杂交产物。另外,许多重要经济作物如烟草、油菜、棉花、菊花、郁金香等都是自然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些多倍体中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的物种。我国育种家鲍文奎等人利用远源杂交法选择培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是在人工辅助下小麦与黑麦种间杂交的结果。

  在科学研究中,人类所进行的动植物杂交育种研究从开始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利用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原理到如今的人工遗传转化,育种研究进程发展快速。农作物改良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增产、高品质、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作物固氮、药物生产等诸多方面。转基因技术不仅可以使食品在品质、口味、色香等方面具有新的特点,有的还涉及到疾病预防和保健等方面,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等,这些优点都是常规育种手段所达不到的。

  单个物种的优良基因是非常有限的,物种的进化仅仅利用自然的力量是非常缓慢的。而物种与物种之间的优良基因是非常丰富的,横向基因传递将会创造出更多适应自然且品质优良的新品种造福人类,转基因育种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参考文献

  [1] Ochman H, Lawrence JG, Groisman EA (2000). Lateral gene transfer and the nature of bacterial innovation. Nature, 405 (6784): 299~304.

  [2] Nakamura Y, Itoh T, Matsuda H, Gojobori T (2004). Biase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horizontally transferred genes in prokaryotic genomes. Nature Genetics, 36 (7): 760~766.

  [3] Mallet LV, Becq J, Deschavanne P (2010). Whole genome evaluation of horizontal transfers in the pathogenic fungus Aspergillus fumigatus. BMC Genomics, 11: 171.

  [4] Slot JC, Rokas A (2011). Horizontal transfer of a large and highly toxic secondary metabolic gene cluster between fungi. Current Biology, 21 (2): 134~139.

  [5] Mehrabi R, Bahkali AH, Abd-Elsalam KA, Moslem M, Ben M'BarekS, Gohari AM, Jashni MK, Stergiopoulos I, Kema GHJ, de Wit PJGM (2011). Horizontal gene and chromosome transfer in plant pathogenic fungi affecting host range.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5 (3): 542~554.

  [6] Anderson MT, Seifert HS (2011). Opportunity and means: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the human host to a bacterial pathogen. Mbio, 2 (1): e00005~e00011.

  [7] Kim G, LeBlanc ML, Wafula EK, dePamphilis CW, Westwood JH (2014). Genomic-scale exchange of mRNA between a parasitic plant and its hosts. Science, 345 (6198): 808.

  [8] Stegemann S, Keuthe M, Greiner S, Bock R (2012). Horizontal transfer of chloroplast genomes between plant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 (7): 2434~2438.

  [9] Kidwell MG(1994).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 family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 Heredity, 85:339~346.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运会丨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式在深圳举行

  • 音舞诗画《家住淮河边》在蚌埠首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