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来源:光明网2025-11-18 23:28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千万IP创科普

  提起海洋科学,你是否会想到海洋生物?事实上,除了海洋生物,海洋的现象与规律还有无穷无尽的秘密等待探索。海洋科学究竟学什么?怎么学?本期《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带你一探究竟!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目前不少学生或家长对海洋科学专业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海洋科学研究的是海洋生物、海水养殖或海底矿产资源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院长陈旭表示,作为一门以观测为核心的交叉学科,海洋科学的核心是探索海洋现象与规律。传统意义上的海洋科学涵盖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技术等二级学科。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随着卫星遥感、海洋观测、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应用,卫星海洋学、应用海洋学、人工智能海洋学等新兴学科也应运而生,丰富了海洋科学的学科体系。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基础学科是海洋科学的根基,至关重要。”陈旭举例,物理海洋学的核心内容与流体力学紧密相关,这门被学生戏称为“留级力学”的课程,虽学习难度不小,却能为后续研究筑牢基础。陈旭强调,海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诸多新兴方向均由跨学科碰撞而生。

  “海洋包罗万象,海洋科学的学习将会充满乐趣。”陈旭补充道,课堂之外,实践观测也是重要环节。学生需要走出教室、奔赴海上开展实地教学,在亲身体验中培养探索精神,近距离感受海洋的奥秘。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与陆地观测相比,海洋观测仍面临不少挑战。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周春谈道,海洋环境的变化比大气的变化复杂程度还要高,而在陆地上每隔几公里就有一个气象站监测环境要素,可在广袤的海洋中,全球范围内像潜标这样的固定观测设备仅有数百套,人类对海洋环境的认知仍十分有限。

  “我本身是学习物理海洋专业的,主要研究海洋深层环流。最开始我只是基于观测数据分析现象。”周春回忆道,早期观测海洋主要依靠像东方红3号这样的海洋科考船驶到相应位置后进行单次观测,难以把握海洋环流长时间内的复杂变化规律,这促使团队转向开发新的观测平台。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潜标,就像是海底的气象站一样,可以在固定位置实现海面到海底全水深海洋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掌握其温度、盐度、密度、海流、生化要素等要素的长期变化规律。

  然而,早期我国潜标技术远远落后于美欧等海洋强国。自2007年起,周春所在的团队开始自研潜标。他坦言,跨学科攻关的过程并不容易,不懂自动化就啃论文,遇到机械难题就跑去请教工程技术领域的老师,一点点补齐短板。最终,团队研发出海洋环境全水深观测潜标、海洋环境实时观测潜标等不同类型的潜标。

  在高可靠性自研深海潜标的支撑下,结合卫星遥感、水下滑翔机、漂流浮标等技术装备,中国海洋大学构建了“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网。

  周春表示:“在海洋里面,存在着非常多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这些资源的开发都需要建立在了解海洋环境的基础上。”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我期待对海洋充满兴趣的学子们能够扎实理论基础,同时拥抱新兴发展技术,保持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为向海图强贡献自己的智慧。”陈旭寄语青年学子。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蔡 琳

记者/编导

王若昕 张梦凡

统 筹

张 蓉

特别鸣谢

中国海洋大学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科学报国正当时|破浪深潜,解锁地球“深蓝盲盒”——海洋科学专业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