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6日,由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思辩中的科学之光——科学家精神的当代诠释”辩论赛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尹兆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出席活动并致辞。
活动开场前的致辞环节
本次辩论赛的辩手均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立言辩论队,双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科技进步,更得益于科学家们顺势而为的智慧还是逆流而上的勇气”这一辩题展开思辩交锋。该辩题深刻触及了科学家在科研实践中面临的两种关键品质,既考察对宏观趋势的把握,又探讨在困境中的坚守与突破,为多维度诠释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广阔空间。
赛前,辩手们深入研习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提供的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珍贵史料,确保了辩论内容的史实深度与逻辑严谨。比赛采用4V4团体辩论赛制,设有立论质询、驳辩质询、自由辩论等多个环节,全面考验选手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临场应变能力。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围绕袁隆平杂交水稻攻关、黄旭华深潜试验等典型案例展开激烈交锋,反方强调科学家在逆境中展现的非凡勇气,正方则着力剖析其把握时代机遇的深远智慧,精彩攻防引发观众阵阵掌声。
活动现场正方选手在辩论
专家学者共话精神传承新路径
活动特邀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丛中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李洪波,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王大鹏,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刘双庆,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毕丞等专家学者组成评委团,为比赛提供专业指导。赛后点评中,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顺势而为”与“逆流而上”在科学实践中相辅相成。优秀的科学家既要有把握国家需求、遵循科学规律的“顺势”智慧,也要有在关键技术上敢于突破、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逆流”勇气。这种辩证关系正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辩论赛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分析性思维。辩论的过程,是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真理愈辩愈明”的过程。这种正反交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站在不同立场思考问题的机会,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方式。
青年学子在思辩中收获立体认知
获得“最佳辩手”称号的学生师子焱在赛后分享了参与感受。她表示,通过以史料为基础的备赛和辩论,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更为深刻和立体。“我们之前可能更加关注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但通过辩论,我会更关注他们作为普通人在科研过程中究竟付出了什么,战胜了什么。”她认为,辩论的魅力在于能从多元视角审视史料与科学家故事,尤其是在扮演“反方”时,更能深刻体会到科学家们为突破困境所背负的压力与艰辛。

活动结束后合影
活动通过“史料+辩论”的创新模式,将严谨的史学研究与活泼的思辩训练相结合,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开辟了新路径。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更通过深入的史料研读和观点交锋,使科学家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激励广大青年学子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梁志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