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三年行动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体重。但对于肿瘤患者而言,体重却是个需要精细考量的话题——不是单纯追求数字下降,而是要减掉多余脂肪、守住宝贵肌肉、维持身体机能,用更优的身体状态对抗癌症治疗与康复路上的挑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康复医学科负责人王琮提醒,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不胖不瘦,健康体重才是抗癌最优解。
肿瘤患者为什么要控制体重?
王琮表示,体重管理对肿瘤患者而言,不仅仅关乎外形,更直接关联抗癌效果与生活质量。
一是降低二次患癌风险。2024年最新研究指出,癌症幸存者若超重或肥胖,患第二种癌症并死亡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其中,超重者风险增加40%,肥胖者风险则高达78%。控制体重,是预防新癌症的重要防线。
二是减少复发可能。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不良预后及复发风险密切相关。对正在接受治疗或已完成治疗的患者而言,维持合理体重,能为“防复发”添一份保障。
三是对抗“癌性恶液质”的隐性威胁。肿瘤本身和治疗(如化疗、放疗)都可能导致食欲下降、代谢紊乱,引发肌肉严重流失和体重下降,即“癌性恶液质”。此时若盲目减重,反而可能削弱身体机能、影响治疗耐受性。
四是提升生活质量。合理的体重能减轻关节负担、改善日常活动耐力,还能增强身体对治疗的耐受度,让患者在抗癌过程中更有信心,生活质量更高。
科学体重管理,核心是“减脂保肌”
肿瘤患者的体重管理并非“少吃多动”那么简单,核心是保留肌肉、减少脂肪、循序渐进、制定个性化方案。
“精准营养,才能为身体提供‘好燃料’,吃对才是硬道理。肿瘤患者务必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营养状况、自身治疗阶段、代谢状况定制个性化饮食计划,确定热量与蛋白质摄入目标。”王琮提醒,高蛋白是“保肌关键”。每餐要摄入优质蛋白(瘦肉、鱼虾、鸡蛋、牛奶或豆制品),蛋白质能减少肌肉流失,守住宝贵肌肉。再者,要选对复合碳水与健康脂肪。选择全谷物、薯类、杂豆等低升糖指数碳水,避免精制糖和过度加工食品。适量摄入坚果、橄榄油、鱼油等富含omega-3的健康脂肪。此外,每天要摄入足量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既增强免疫力,也能改善肠道健康。最后,要注意灵活应对副作用。如出现恶心或味觉变化,可尝试少食多餐、改变食物质地、清淡调味。
科学运动,可以激活身体“抗癌力”。王琮建议,肿瘤患者锻炼应以抗阻为主,有氧为辅。抗阻训练是对抗肌肉减少症最有效的方式。在医生许可下,使用哑铃、弹力带或其他器械做自重训练锻炼,每周至少2-3次;选择快走、游泳、骑行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帮助改善心肺功能、消耗多余脂肪,但要量力而行,根据体力调整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另外,柔韧与平衡也重要,可以进行瑜伽、太极等运动,能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跌倒。
王琮表示,运动计划需由康复治疗师或物理治疗师制定,充分考虑治疗副作用(如贫血、神经毒性、骨转移风险等),务必量力而行,倾听身体信号。如无特殊限制,建议保证水分与电解质的平衡,充足饮水,尤其在呕吐、腹泻或出汗后,及时补水防脱水。需留意电解质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这些体重管理误区,肿瘤患者要避开
在控制体重的过程中,肿瘤患者也要避开常见误区。首先,严禁采取极端节食或断食手段,这不仅可能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和肌肉快速流失,甚至会削弱免疫力,影响治疗耐受性。其次,不要盲目使用减肥药或保健品,其成分很可能与抗肿瘤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安全性无法保障。同时还应警惕“快速减重”,体重短期内急剧下降往往伴随肌肉大量流失,反而削弱身体机能。
“需注意的是,肿瘤类型、分期、治疗方案和体力状况因人而异,体重策略必须‘一人一策’,不可简单照搬他人经验。此外,体重变化常会引发焦虑或抑郁情绪,因此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也非常关键。”王琮说。
肿瘤患者的体重管理可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助力。团队协作是关键,要在肿瘤科和康复医学科医生、临床营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组成的专家团队协同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调整也很重要,要定期测量体重、体成分、营养指标,及时调整方案。同时,要关注身体信号,疲劳程度、食欲变化、活动能力都是重要指标,要及时和医护团队沟通。还要保持耐心,科学减重是一个温和、持续的过程,维持健康体重是长期目标。只要肌肉没丢、体力在提升,就是好结果,不要追求“速成”。
对肿瘤患者而言,“体重”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反映身体机能的“晴雨表”。体重管理是肿瘤患者康复路上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营养支持、恰当的运动干预和专业的医疗监护,肿瘤患者能够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前提下,甩掉多余脂肪、守住珍贵肌肉,以更佳的身体状态对抗癌症,拥抱健康生活。(蔡琳 杨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