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个人寓于国家事业之中才有长进,这是我的深刻体会。”这简短有力的一句话,是大气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章基嘉一生成长的总结。他从战火中走来,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选择,诠释了何为科学家使命,何为共产党员的担当。
1930年,章基嘉出生于安徽绩溪一个徽商家庭。他的童年正逢山河破碎、烽火连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幼年的章基嘉亲历了战火的残酷,家里的绸布庄被烧为灰烬,父母被日寇杀害。从那时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12岁那年,他考入绩溪县立初中,在老家宅门前,他用黄泥巴写下“抗战到底,还我山河”的语句。这不仅仅是一位少年热爱祖国的豪言壮语,更是他践行报效祖国的愿望起点。
他的爱国,从不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化作一次又一次坚定的选择。
奔赴气象疆场。1950年10月,抗美援朝运动拉开序幕。怀着一腔报国热忱,正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读书的章基嘉申请提前毕业,参军入伍,奔赴战场,保家卫国。1951年7月,章基嘉到丹阳的军事干部学校学习,1952年秋被分配到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处。为了苦练气象基本功,他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啃完了三本厚厚的英文气象书籍。1953年7月,章基嘉荣立三等功。尽管未能如愿奔赴前线,但这位22岁的青年毫无怨言,毅然服从组织安排,毫不犹豫转向祖国更急需的领域。这是一个热血青年在时代召唤中校准人生航向的抉择。
留学为了什么?1955年8月,章基嘉被国家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学习,1958年底以优异成绩获得副博士学位。他回忆这段经历时写到“在留苏学习期间,我们之所以能孜孜以求,奋发努力,顺利地通过各门学位课程的考试和最后通过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获得相应的学位,扎根于内心的“报效祖国”的思想和信念不能不说是一个经常勉励自己的动力。”章基嘉毕业回国后,全身心投身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留学之行不是为了个人前途,而是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服务于新中国建设。
南京拓荒办学。 1960年7月,章基嘉作为专家,被中央气象局(1982年改名为国家气象局,1993年更名为中国气象局)选派去参加创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本科院校——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改称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初期,条件极其艰苦。校园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是“扬灰路”,尘土满脚面;雨天是“泥水路”,布鞋陷泥中。面对调令,他毫不犹豫,投身办学育人。为服务国家气象人才需求,章基嘉开设长期预报课程,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长期天气预报专业教材——《中长期天气预报基础》。这部教材后来荣获1984年全国自然科学图书二等奖。23年里,章基嘉把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南京气象学院(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孜孜不倦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气象人才。
领导气象事业。 1982年4月,章基嘉被调往国家气象局任副局长,分管科技教育和计划财务等方面的工作,1983年4月兼任党组副书记。从1982年4月到1991年5月的10年中,他始终关注着气象科技和教育发展,例如:制定到20世纪末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成为“七五”期间气象现代化建设计划的重要依据。他主持并亲自参加了“七五”部门重点科研项目“长期天气预报理论、方法和资料库建设”的研究。作为我国首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1979)总课题技术顾问,负责指导热源、环流与季风课题组的工作,后主编《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他还推动南京气象学院的发展提高,成都气象学院由中专建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学院,北京气象学院由专科发展成五种学制兼有的学院等等。1994年,章基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坚守初心使命。章基嘉的政治信仰始终清晰而坚定。1949年秋,19岁的章基嘉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曾担任支部委员、团小组长等职。留苏期间,他从学习、生活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8年5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追求进步的青年团员到共产党员,章基嘉把科学报国的理想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从那位在绩溪老宅门前写下“抗战到底,还我山河”的爱国少年,到成长为心系家国的著名气象学家,章基嘉的一生都在响应祖国的召唤。尽管一场交通意外过早带走了他年仅65岁的生命,但他的精神早已深深镌刻于祖国气象事业的辽阔天空。他留下的教材著作与精神遗产,至今仍在指引着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章基嘉:我走过的路//风雨征程.第1集: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刘英金主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9.
[2]中共宣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宣城籍“两院”院士风采录,安徽:黄山书社,2020.11.
[3]丁一汇、祝昌汉、林学椿:《勇于开拓锲而不舍》,《中国气象报》1996年10月14日.
[4]章亚光:《漫话章基嘉院士》,中安在线,2017年11月2日,《皖人故事·皖人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