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翟光明:科学找油的探索之路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翟光明:科学找油的探索之路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5-09-19 17:15

  我叫翟光明,明年100岁了,一辈子跟石油打交道,一辈子为祖国找石油。

  找石油,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坚持到底的精神。石油勘探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简单打井碰运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态度,综合看待地质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我国地大物博。对我而言,寻找到各种丰富的矿产,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另外,勘探一下祖国的大地,在此过程中,看看祖国的大地、大山、大水,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翟光明:科学找油的探索之路

  年轻的时候,我并没有成熟的想法,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有什么决心、抱负,就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一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越是艰难困苦的条件,越能养成一个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油气是有限资源,谁都知道它越采越少?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进一步做工作,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去挖掘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从1907年开始勘探到现在,从当初的“井井有油,井井不流”到现在的“井井有油,井井都能流”,就是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实现地质认识和勘探的突破。

  找油我认为必须把构造体系、沉积体系和油气藏生成体系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三者缺一不可。板块构造对盆地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两个板块相碰撞时,会产生上冲、逆冲、走滑等多种情况,这些构造特征直接影响油气的分布。例如,天山南北两侧受同一构造背景控制,南边已经发现油田,北边的独山子虽然目前还没有突破,但我相信一定有找油的前景。不能因为暂时未发现就放弃。

  油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石油勘探经常会遭遇失败,每个人、每个地方,都可能遇到。但是遇到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能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分析后形成经验,用到下一步的工作当中去。老一代石油人,从不担心打井失败,担心的是失败以后情绪低落不再工作。放弃了,那就是彻底的失败。

  在具体勘探过程中,我们强调“科学探索井”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石油储量增长出现放缓趋势,盲目布井、重复投入的问题突出。为此,我们提出,打科学探索井必须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综合勘察。不能只是钻机一打就完事,而是要把地震、电法、重力、磁力等地球物理工作做详细,做分解,做了解。综合研究报告必须提早做好,评估这个区域有没有勘探价值。录井工作也必须细致,不能看一看就扔掉,必须像分析砂岩颗粒一样,每一颗都进行详细测试。那时候我们用四氯化碳,每一个井、每一颗粒都进行检测,就是为了不放过任何含油迹象。否则,我们很有可能已经穿过油层而不认识油层,造成重大遗漏。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创新工作七步法”:第一步,要有开阔的战略思想;第二步,要进行扎实的工程设计;第三步,每个想法都要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第四步,要用坚定的思想、信念和措施,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第五步,分阶段进行总结;第六步,根据新情况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第七步,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台参一号井。当时这口井打到1000米仍不出油,有人提出要停下来。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需要继续往下打。尽管有反对意见,说“侏罗系不够朋友”,意思是这一层不行,但我坚持认为必须坚持到底。另一个例子是火焰山地区,火焰山因岩石呈红色,远看如火燃烧而得名,西游记中也有记载。这里本是一个很好的油苗显示区,但有人认为已经有暴露,就不值得再探。然而,我们的科学探查在凹陷区2900米深处才遇到油流,形成一个与火焰山和另一口井呈三角形的构造,最终发现了侏罗系油藏。

翟光明:科学找油的探索之路

  我国的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不同。有人认为陆相油田规模小,不如海相油田,但大庆油田就是由多个高点连成一片,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说明陆相也能形成大油田。外国人曾提出“中国贫油论”,认为中国石油储量已达峰值,其依据是陆相生油理论不如海相。但大庆油田、老君庙油田的发现早已证明陆相也能生油。

  我们的地质条件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之一,我们依靠细致的工作和综合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页岩油勘探已在新疆、东北、华北等地展开,现在的勘探技术和设备远比过去先进,我们要继续深化对陆相地层的认识,寻找新的突破方向。同时,海上地区也是一个重要领域,还需要从头开始深入研究,揭开海相地层的奥秘。

  总之,找石油必须坚持综合研究的方法,坚持再坚持。不能因为一口井未出油就轻言放弃,也不能因为局部成功就盲目推广。每一口井的成败,不仅关乎资源,更关乎整个找油队伍的信心。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精神,系统分析构造、沉积和成藏三大体系,中国的石油勘探就一定会有持续的发现和进步。

  找油是我一辈子的习惯,每找到一个油气田,或者产量增加了,都给我很大鼓励。我的精神和民族情怀始终指引着我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勇往直前,永不言弃。

  (本文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翟光明口述,光明网记者张佳兴整理)

翟光明:科学找油的探索之路

翟光明:科学找油的探索之路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展讯序言|以抽象语言为中国节气作画

  • 光影霞浦 山海交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