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国科普月期间,蝌蚪五线谱推出《我在北京做科普》特辑之《星辰闪耀时》栏目,聚焦首都科普星辰行动学员,结合他们各自科学领域,分享他们投身科普工作的宝贵经历、创新思路与深刻感悟。讲好首都科普故事,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我们身处太阳系宇宙中,太阳的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对地球的通信、导航、能源等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如何预报和应对来自太阳的“风暴”,这便是空间天气研究的核心领域。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有一位高级工程师,他不仅深耕空间天气效应研究,更用十年时间搭建起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他就是韩大洋。从撰写科普小文章到出版《太阳不完全使用手册》,从运营微信公众号到开展系列科普专栏,韩大洋始终致力于将遥远、晦涩的空间天气知识,转化为大众能理解、感兴趣的内容。
从“预报员”到“翻译官”
2015年,刚研究生毕业的韩大洋进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投身于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的业务当中。起初,他主要进行预报业务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用户会给我们打电话,询问一些关于导航、通信、甚至关于信鸽司放的问题。”韩大洋回忆道。
回答这些咨询时往往需要先解释复杂的空间天气过程,公众才能理解,他因此萌生了将专业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上撰写科普文章,围绕空间天气进行科普创作。
彼时,空间天气对大众而言是个“遥远”的领域。它不像日常的风雨云雪那样可感可知,而是发生在地球空间之外,但却与现代生活的高技术系统紧密相连。“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影响通信、导航、航天、能源等关键领域;说它陌生,是因为老百姓看不到、摸不着,自然难以产生关注。”
韩大洋说,他最初的科普尝试,就是想重建这种“断裂的联系”——把空间天气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搭建起来,让公众明白“看不见的空间天气,其实一直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份初心的落地,离不开团队与平台的支持。韩大洋所在的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从领导到同事都给予了充分的空间与帮助。
“我们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我就在上面写一些科普,最初也没有人看。”韩大洋表示,科普工作起步时的困难在于缺乏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热点事件的融入,公众号逐渐壮大,现在已经拥有数万的粉丝。
以生动语言解读空间天气
在十年科普生涯中,韩大洋的创作载体不断丰富——从微信公众号短文,到《发明与创新》杂志“重新认识太阳”系列专栏,再到科普图书《太阳不完全使用手册》。空间天气是韩大洋科普工作的核心内容,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既陌生又复杂的概念。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内容,是他在科普创作中面临的挑战。为此,他通过寻找科学的“有趣”与“有用”的契合点,不断探索最适合的科普方式。
在表达方式上,韩大洋主张将复杂的科学过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他在科普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类比和比喻。
“我们在介绍太阳外层大气的时候,就以剥一颗煮熟了的、冒着热气的鸡蛋的蛋皮来做的这个解释。”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让抽象的太阳结构变得具象可感。再比如解释“太阳活动周”(太阳周期性的活动变化),他则联系大家的工作状态:“太阳也有‘忙碌期’和‘休整期’,就像我们工作时会有高强度加班,也会有相对轻松的‘划水摸鱼’阶段,这种周期性变化就是太阳活动周。”
除了用类比拉近距离,韩大洋还格外注重“科学内容与通俗语言的比例”。他认为科普作品不应仅有故事性内容,也应包含必要的科学知识,两者应形成一种平衡。
他在科普中融入硬科学内容的同时,还注重以故事作为包装,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结合,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知识。“可能读者当下记不住所有原理,但某天看到相关新闻、遇到类似场景时,会突然想起‘原来之前看过这个故事,了解过这个知识’,这就够了。”
让科普保持“温度”
在从事科普工作的十年间,韩大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收获了众多难忘的故事。2015年,刚工作不久的他接到一位网友的帮助:希望制作极光预报,帮助一家人实现春节期间看到极光的心愿。
通过团队的努力,他们制作了一份覆盖30天的极光预报,并发布给公众。没想到一个月后,一位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小伙留言:“预报很准,成功拍到了极光!”这让团队感到无比欣慰。
“十年之后,我们的极光预报现在已经发展成一项正式的服务业务。”韩大洋介绍说。目前,他们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专门针对特定地区提供极光观测条件预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案例体现了科普工作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公众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用科普工作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科普不光要有趣,还要有用。
去年十月有一次很强的极光过程,一位父亲留言说,他带儿子“千里驱车追光成功”,并附上孩子指着红色极光的照片。“十年前埋下的一颗种子,在十年之后生根发芽,这给予我们的收获和反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韩大洋的科普之路,不仅体现了科技工作者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也展现了他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为全民共享知识的能力和决心。未来,他将继续以生动的科普内容和创新的传播方式,引领公众进入空间天气的绚烂世界,共同探寻宇宙的奥妙,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编导:谷沛遥、芦子宇、赵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