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技术赋能 让科普体验深入人心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技术赋能 让科普体验深入人心

来源:光明网2025-09-18 09:27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张娜(广东科学中心研究员)

  在刚过去的暑假,科技馆成为了许多人出游的必选项,全国科技馆迎来参观高峰,人潮涌动、场面火爆。据初步统计,全国科技馆累计接待公众超3000万人次,以世界最大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为例,此次暑期创历年之最,成为开馆以来最火爆的暑期参观季,从7月1日至8月31日,累计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24%。Sky Ocean空中剧场、AI机器人互动课程、星空秀等系列特色活动轮番登场,掀起全民参与的科普热潮。

  时值九月,首个科普月早已启幕。科技馆作为连接科学知识与公众的桥梁,这场热度的背后映射着国内场馆积极创新内容、下沉服务、升级体验的改变,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科普资源供给的需求。下面我将从技术赋能科技馆科普展示深度体验出发,谈谈科技馆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体验感与精神获得感。

  科技馆中的科普展示具有典型的技术属性。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指出,技术的本质绝不是技术的,它是一种看见自然的方式,是让所有本质上的东西自我揭示,成为人类可以加以利用的潜在资源。

  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追问“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的实存”两大重要技术哲学问题,认为技术不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它是被捕捉到、被使用的现象,更准确地说,技术是那些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曰,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所有的技术最终都是现象的“合奏”。

  作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方式,科技馆中的科普展示是对现实中复杂现象的模拟与再现,通过去语境化处理剥离干扰因素、突出核心科学逻辑,将科学原理、自然规律或技术过程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象现象,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探索欲与想象力,进而形成具身认知。这种科普展示将大量的现象进行捕获,通过简化、纯化或放大等转化,将现象封存在各种各样的展示装置中,并被观众重复使用,由此可知,科技馆中的科普展示在本质上也是技术的。

  当前科技馆的科普展示仍存在“千馆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展项千篇一律、创新性匮乏,展项缺乏足够吸引观众驻足、交互的体验设计,造成观众在科技馆中参观变成走马观花的浏览、难以促成由感知上升至认知的深度体验与学习。

  当代科技馆中的科普展示应积极拥抱技术的变革、自我更新迭代,在传统机电互动基础上,综合运用大型数字媒体、全息投影、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通过数字构建、场景再现、虚实融合等手段,创造超越视听层面的具身沉浸的深度体验,引导观众经历从感官刺激,到全身心参与,最终达到心流状态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认知根植于身体、发生于环境、延伸于工具、生成于交互的具身认知理念。

  感官调用:技术驱动的临场感

  身体是认知的起点。在科技馆的科普展示中,技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身体感官,创造出强烈的物理感受,通过刺激感官,让身体感觉自己处于特定情境中,从而营造“在场感”。这是沉浸的初级阶段,旨在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新奇感与代入感。

  南加州大学互动媒体教授、虚拟现实领域先驱马克·博拉斯认为,临场感不单纯依赖物理真实,而取决于感官输入是否符合知觉预期,感官输入的多模态一致性是实现临场感的关键。如,在《消失的法老》这个基于LBE的VR大空间体验项目中,观众佩戴VR头显在500m2实体空间自由行走,虚拟金字塔内部结构匹配观众的物理位移,视觉景深变化与观众步伐反馈同步;触碰虚拟石壁时背包震动反馈模拟阻力,进入墓室时冷风装置触发体感寒意,多通道协同、跨模态输入仿真的生态知觉,使金字塔在观众知觉层面“真实存在”。

  具身互动:身体成为探索与理解的媒介

  认知过程高度依赖身体的动作、姿态和感觉运动系统。观众通过亲手操作、全身运动、触觉反馈等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转化为身体的直接体验。观众的身体成为与展项/环境交互的核心方式,将科学内容具身化,主动学习、内化知识,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如,德国现象学教育家、感官知觉理论先驱及体验式学习倡导者雨果·库克豪斯在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的“感官场”展览,通过观众的亲身体验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该展之后发展为瑞士的感官馆,让观众调动各种感官体验自然现象,并在体验中学习。正如库克尔豪斯所说,“思考不只是靠大脑,还需要人类的亲身体验”,让观众能够体验“外在自然”(振荡、重力、极性和颜色)与“内在自然”(感官过程和身体动作)的生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提升人们用感官体验事物的能力。

  延伸认知:技术与环境成为心智的延伸

  观众的认知系统延伸到了其所使用的技术和环境中。技术与环境不再是外物,而是实现认知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数智时代,这种延伸认知的体验并不陌生,甚至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存状态,手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然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技术设备或外部环境成为观众感知和认知能力的自然延伸,增强其理解能力,突破人类感官和认知的生理局限,拓展探索和理解的边界。

  如,广东科学中心早年间开发的、国内首个获亚太科技中心协会ASPAC创意科学奖的“用‘眼’看世界——科学观察工具展”,以“看”为切入点,通过展示显微镜、望远镜等工具帮助人类克服眼睛生理局限,提升观察能力;通过展示空间望远镜、夜视仪让观众视野跳出可见光波段到电磁波谱两端的延伸,在探索宇宙中不断有新发现;通过展示内窥镜、超声波探测仪让观众突破视觉域,将视野转向其他感知领域。

  心流达成:动态交互中生发沉浸与共鸣

  认知不是对预先存在的内部模型的被动反应,而是在身体、环境、工具的动态耦合与实时交互中主动生成的。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沉浸理论,又作心流理论。观众在高度投入的互动中,进入一种忘我、专注、充满愉悦感和掌控感的心流状态,在此状态下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和内化。观众体验到高度的专注、内在驱动力、强烈的掌控感和愉悦感,这种心流状态的达成是具身沉浸体验的较高境界。

  如,广东科学中心最新建成开放的“逐梦星辰”“探秘海洋”双馆,将星辰与大海两大主题融于一体,采用暗环境背景,高对比对烘托星辰与海洋两颗璀璨的明珠。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安娜·施泰德勒证实低光照环境显著减少周边视野信息摄入,迫使注意力集中于设计者设定的核心刺激。从世界古文明中超自然神话对自然的诗意诠释,到亲历宇宙尺度下大海捞针般搜寻地球过程中沧海一粟的渺小感;从海水观赏生物的千姿百态,到仿生机器鱼对生命律动的复刻;从静默的海龟标本,到全息影像中其生前游弋的姿态,多重认知激荡在此交汇: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沉思、对机器边界的探索,乃至对生与死的哲思,终在此刻凝练为直抵存在本质的心流体验。

  今后,科技馆需要继续通过技术赋能,打造更加具身沉浸的科普体验,提升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实效,更好地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精髓、享受科学之乐、感受科学之美、体验科学之用的地方,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