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唐罡(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主任、研究员)
作为中国科技馆从事展览策划和创新展品研发的一线工作者,这些年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让前沿科技成果真正走进公众”。从去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将一批科技成果进行科普转化,伴随着首个“全国科普月”到来终于开花结果,看着一件件从科研实验室“走出来”的展品,看到公众参观时眼里泛着的光,我们真切感受到科技馆在科研与科普、科技与科普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拓展创新源头:从科研成果到科普展品,做前沿科技的“掘金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泛在化,科技馆的科普展品如何创新?灵感从哪来?创新源头不在空想里,答案也不是唯一。在科研院所、高校的实验室里,在科学家们没写进论文的故事中和研究细节里,我们找到了灵感。因为科技成果科普转化的核心工作,就是和科学家一起“挖”这些细节,再把它们转化成公众能看、能听、能玩、能懂的展览展品。
比如,全国科普月“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的“可穿戴电子织物”展品,是基于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我们通过与科研团队成员深度交流,了解到彭院士在美国做研究时,觉得火星车太阳能电池板硬邦邦的,容易卡在星球表面的石头里,后来他就琢磨“能不能把电池做成柔软纤维”,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这个没写进学术论文的“初心故事”,成为了我们讲给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灵感。而团队研发电子纤维时“把不同材料优势结合”的实验细节,也成为了我们展品的核心创新点。
我们设计了“转动旋钮放大纤维看结构”“插卡切换活性材料复合不同功能”“让织物给手机充电”“输入数字定制服饰”等互动环节,结合人类从穿暖、穿好到穿出功能的衣着需求变化等叙事图文,把一项高深的科研成果变成普通人都能看到、摸到的真实体验。原本只是一项材料科学成果,因为挖掘了科学家的创新灵感、实验设计巧思,让科技与文化结合,成了让公众理解“科技改变社会和生活”的生动案例。
这两年我们的经验是,科技馆拓展科普创新源头,关键在“跨界协同”——中国科技馆和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共建科普实验室,一年来征集到近百项科研成果,我们与科学家共同挖掘科研领域的科普潜力,转化展品40余件。
科普创新就是要深入科研一线,把那些“论文里没有、但最打动人”的研究过程、灵感故事、技术细节挖出来。如果说科普展品是“面包”,那么科研成果是“面粉”,这些细节就是“酵母”,有了它们,科普展品才能既有科技含量,又有温度和故事性。
公众感受:从仰望科技到触摸科技,互动里藏着最真实的认可
做科普最开心的,不是展品有多先进,而是看到公众和展品互动时的反应——从“被动看”到“主动问”,从“听不懂”到“想了解更多”,这种变化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
在“可穿戴电子织物”展品前,总有孩子围着提出很多有趣的想象:以后是不是把手机放衣服里就可以充电了;晚上让我的衣服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学校的足球服号码我想变几号就是几号……
在“月球生命罐”展品前面,观众盯着放大11倍的模型,仔细观察里面的棉花绿叶、调控模块。有个中学生看完后跟我们说:“原来月球上也能长植物,以后建月球基地,是不是就能种粮食了?我还想知道怎么解决生活问题。”还有老人跟我们说:“以前觉得太空探索离我们太远,看了这个小罐子才知道,科学家在为我们走得更远做这么多努力。”
记忆最深的,是一位老者围着几件展品边看边问,眼里泛着惊喜的光,离开时嘴里还喃喃自语:这些研究太厉害了,国家有希望了。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科学家一样发明有用的东西。
这些反馈让我们明白:公众不是“不爱科技”,而是需要“能碰、能懂、能关联生活”的科普。科技馆能做的,正是把科研成果从“学术语言”翻译成“生活语言”,把“遥远的科技”变成“触手可及的互动”,让公众真正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未来就在眼前”。
反哺科研:科普不是成果附属品,而是让研究“活起来”的新路径
刚开始和科学家合作时,不少科学家都会担心“做科普会不会耽误科研”,但合作下来,越来越多科学家表示,科技馆把成果做成展品,反而让我们的研究有了新价值。
很多人觉得科普是科研的“下游”,实践证明:好的科普是能滋养科研的,要么倒逼技术突破,要么拓展研究应用,甚至让研究更严谨。
北京交通大学李振坤副教授团队开展“磁控4D打印软体机器人”研究时,最初打印出的机器人比较粗糙,仅用于实验。与科技馆合作后,我们提出“能否在1-3分钟内打印出质量比较好的机器人?同时增加展示软体机器人在应用方面的优势?”这倒逼团队重新调配打印材料,优化4D打印参数,让体验展品的观众都能制作出自己想要的机器人。同时,李教授大胆创新,针对不同材质的抓取物,设计出快速自动更换不同软体机器人的展示方案,丰富了展示体验。李教授跟我们说:“做了科普展品,我们反而有了更多的实验情景,让科研不断优化,走向应用。”
重庆大学陈兵奎教授团队开发的“对构齿轮”,原本这项技术主要用在空间站,我们做成展品后,一些企业看到它“误差适应性强”的优势,主动联系我们了解技术细节,而实际上,这种结构现在已经应用到人形机器人、石化设备上。科研团队成员说:“科普让更多行业看到了这项技术的价值,拓展了应用场景,现在我们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地面设备如何适配对构齿轮,研究方向更宽了。”
对科技馆来说,科普反哺科研的核心,就是搭建“科研—公众—应用”的闭环,用公众的需求倒逼科研技术优化,用科普的传播拓展科研应用场景,用对“准确性”的要求提升科研严谨性。这种“双向赋能”,才是科普和科研协同发展的真正价值。
首个“全国科普月”,对科技馆人来说,是机遇更是责任。这些年以及未来我们做的,就是把科研实验室的“硬科技”,通过跨界协同、互动设计,变成公众能懂的“暖科普”。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科研一线,挖掘更多好故事、好技术,让科技馆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毕竟,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一起为科技强国添砖加瓦,这是我们坚守的初心。